引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產生的影響,在
戰史研究的領域中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話題,而且資料也比較缺乏;但並不因此而減低其價值和趣味,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經驗中,可以發掘出不少有關大戰略的教訓,
這些教訓也深值得後人去記取和反省。由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扮演著多變和綠葉的角色,但歷史的劇情裏往往這種角色是必須存在的!
內容回
到正題,當初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確是出自至誠,其原因有兩點:(1)
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發動侵略戰爭,到1936年才結束;在1936年又參加西班牙內戰,到1939年初始結束,接著在同
年4月間又侵佔阿爾巴尼亞。連年用兵,損失頗大,所以確實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機不斷發生而和平又未絕望的情況之下,他的應變特長始有發
揮的機會。例如在1938年慕尼克會議時,墨索里尼談笑風生,雍容揖讓,顯得比誰都更出風頭,好像是由他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如果戰爭發生,則意大利由於
實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中立國角色因此,當希特拉在1939年8月決定發動戰爭時,墨索里尼的反應是失望和憤怒兼而有之。他與他的女婿(外長)齊亞諾商量之後,決定坦白對希特勒說明意大利尚未完成準備,不能採取軍事行動,對德國的支援只能限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墨
索里尼這樣的表示,希特拉是一點都不驚訝,他對意大利只作了三點要求:(1)義大利的報紙和廣播儘量支持德國;(2)盡可能虛張聲勢以牽制英法兵力;
(3)提供德國工業和農業所需要的人力。所以還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意大利雖然是德國的同盟國,但暫時並未投入戰爭。這對意大利而言,是一種明智的
決定,既然自知準備不足,自然不應冒險。一面準備,一面觀望,等到有利時機來到時,再作進一步的決定,實在是不僅安全而且有利。
形勢分析對
於德國而言,也無任何不利甚至更為有利。戰前德國有一個軍事上分析“假使戰爭爆發,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這樣它也許可以牽制敵方10個師,假使它投入對
方,則德國只要用5個師就可以將其擊敗,但假如加入德國方面作戰,則德國反而要用20個師去保護它。”此項預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
則對德國的貢獻將比參戰遠較巨大。巴爾幹和地中海都可平靜無事,於是德國也就可以專心去進行其決定性的作戰。
意大利參戰但
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堅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終於還是向法國宣戰。因為眼看著德軍勢如破竹,勝利即將來臨,墨索里尼感覺到此時如再不參
戰,就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儘管法國表示願意讓出某些殖民地,但仍遭其拒絕。但直到10天之後,意大利部隊才慢吞吞地開始向法國的南疆發動攻擊,接
著又很輕鬆地為法國微弱守軍所擊退。到此時德法之間已經簽訂了休戰協定,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法蘭西戰役結束之後,希特拉開始考慮下一個步驟:眼前的問題是英國,而遠端的問題則為俄國。他先向英國發出招降的訊息,結果遭到拒絕,於是也就不能不進攻英國。等到“不列顛之戰”失敗,“海獅”計畫胎死腹中之後,用直接手段擊敗英國的希望遂完全落空。(這些作戰的經過與本文的主題並無多大關係,所以從略。) 因此希特拉嚴禁墨索里尼在巴爾幹方面再作任何擴張企圖,這當然使後者深感不快。
這
兩位獨裁者雖然一向宣稱他們合作無間,但事實上,他們很少見面和會談,而兩國參謀本部之間也無聯合戰略計畫,兩國政府之間更無共同外交政策。他們表面上是
互相標榜、彼此捧場,實際上則鉤心鬥角、彼此猜忌。希特拉的一切行動事先都不告訴墨索里尼,等到事後才向他作一個禮貌上的“報備”,因為他認為意大利最不
能保密。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的一帆風順是又羡慕又妒忌,而對於希特拉的態度日益專橫則更是憤怒和痛恨。
1940年10月4日,他們兩人在布裏勒隘路會晤,希特勒對三天內德國即將開入羅馬尼亞的決定完全保密。事後,墨索里尼非常憤慨,因為僅在幾星期以前,希特拉還曾嚴令禁止意大利在巴爾幹採取任何行動。墨索里尼决定不理會他的禁止,準備入侵希臘。
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畫完全破壞,這對於鋼鐵同盟真是莫大的諷刺。希特拉對此毫無辦法,因為事先不通知同盟國就採取行動本是他首創的惡例。墨索里尼的輕舉妄動已經鑄成大錯。
但更壞的卻是意大利的部隊無能,他們很快就被敵人擊敗,不僅破壞了軸心國家百戰百勝的形象,更留下一個爛攤子,使希特拉不得不替他收拾殘局,這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另
一方面,英國人卻獲得了一個暫時翻本的機會。意大利發動攻擊一星期後,一支象徵性的英軍已在希臘登陸,其海軍也突襲塔蘭托港,炸毀了意大利5艘軍艦。此種
戲劇化的成功加上希臘的英勇抵抗遂使聲勢為之一振。於是本來那些想加入軸心組織的國家都暫時觀望或索取高價(例如西班牙)。由於意大利招架不住,英國空軍
又已在希臘建立基地(可以達到羅馬尼亞的油田),所以希特拉決定使用德軍去趕走英軍並征服希臘。一方面是收回軸心組織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潛在的威脅。
總結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雖不光榮,但並非不重要。意大利對於德國可謂毫無貢獻,反而言之,卻真是幫倒忙,扯後腿。它破壞了德
國戰略的完整性,使其受到不必要的牽制和擾亂。而且德國也因此損失了寶貴的時間,並對資源作了不必要的消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意大利對於西方同盟國卻真
有若干間接的貢獻:(1)破壞了希特拉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2)使英國在慘敗之後獲得振作士氣的機會;(3)北非戰役使聯軍有了用武之地,並為未
來勝利奠定基礎。
如果意大利不輕舉妄動而把它在非洲所消耗的兵力用來支援德國在東線的作戰,則對於德國將可作相當重大的貢獻,甚至能左右戰局亦未可知。從非洲的經驗看來,
意大利部隊完全獨立作戰時真是不堪一擊,但在德國將領統一指揮之下,並且夾在德國部隊之間使用,則仍能擔負若干次要的任務,這樣也就可以騰出德國的精兵來做其他的工作。
在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意大利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關鍵呢?它是主角還是綠葉配角,這要視乎從甚歷角度去評價啊!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希羅多德<歷史>的波希戰爭中的埃及
希羅多德的《歷史》雖然以希波戰爭為主題〔戰爭內容從簡,因非回答重點〕, 他先要目的是不僅只涉及古希臘人方寸之地的歷史,而是他那個時代希臘人所知道的世界範圍的歷史,除希臘本土之外,還讓它涉及到西亞、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許多地區作全面陳述; 因此他不僅將埃及寫進書內,還為讀者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風貌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其次是全書結構並非一般記載戰爭歴史書籍,它儼然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如從第1卷到第5卷的第27節為前半部,泛論波斯帝國的擴張過程、以及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西徐亞等地的情況;運用戰爭為中心點,混合了希羅多德從史詩、官府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和當時多種著作中,獲取了很多資料,更多的是利用他親身遊歷和實地調查採訪所獲得的大量資料。 記述了當時各地的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佈、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 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曾感慨地指出:“希羅多德把歷史提到更高的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 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敍述中把許許多多 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歐羅巴和亞細亞的都結合在一起 。《歷史》是西方史學上的第一座豐碑,為西方歷史編纂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西周第二次分封
引言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交通網。故周代
封建可說是當時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向外擴展的一種立國規模。
第二次封建內容 武王克殷後二年死,嗣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蔡二叔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鼓勵武庚聯合諸侯國淹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大亂平定。周公把東方的封建秩序,重新調整。
鑑 於第一次分封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商各族在原有地方有深厚背景,社會,經濟力量根深蒂固。周公乃以分割遷移,武裝移民的方針(對商的策略是把商團結一致的貴族 力量分割,隨而把他們遷離原有的地方,使其失去原有憑藉;而對周人介入商版圖,使周力量進佔商地及採取武裝移民之法),再次分封諸侯。此次分封包括以下步驟:鑑於對東方鞭長莫及,但宗廟在西方,故周公乃以豐鎬為宗周,而在東方洛邑建東都,又稱「成周」,作為控制東方的中心,並把大批的「殷頑民」遷到洛邑,使其離開原地,無所作為。把殷地及殷遺民封給武王弟康叔,國號衛,殷人管治的河北根據地才歸周人統治。當時助商叛有兩個主要盟國:奄、蒲姑(均在山東),周公在奄地建魯國,封長子伯禽於此,以武力統治「商奄之民」「殷民六族」。將蒲國舊地建齊國,封最大功臣呂望子(呂伋)於此。周人勢力始愈殷而東達海濱。此外封成王弟唐叔於晉。此為溝通周人自黃河北岸直通殷墟。為表示周人無意滅殷族,兼用懷柔政策對之,封殷王族之賢者微子啟(紂庶兄)於宋,並以一批新封的姬姓封國環繞它,例如蔡、滕、息、蔣等國。
封建與周勢力擴展之關係周 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 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此 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 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總結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周 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 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 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第二次封建內容 武王克殷後二年死,嗣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蔡二叔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鼓勵武庚聯合諸侯國淹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大亂平定。周公把東方的封建秩序,重新調整。
鑑 於第一次分封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商各族在原有地方有深厚背景,社會,經濟力量根深蒂固。周公乃以分割遷移,武裝移民的方針(對商的策略是把商團結一致的貴族 力量分割,隨而把他們遷離原有的地方,使其失去原有憑藉;而對周人介入商版圖,使周力量進佔商地及採取武裝移民之法),再次分封諸侯。此次分封包括以下步驟:鑑於對東方鞭長莫及,但宗廟在西方,故周公乃以豐鎬為宗周,而在東方洛邑建東都,又稱「成周」,作為控制東方的中心,並把大批的「殷頑民」遷到洛邑,使其離開原地,無所作為。把殷地及殷遺民封給武王弟康叔,國號衛,殷人管治的河北根據地才歸周人統治。當時助商叛有兩個主要盟國:奄、蒲姑(均在山東),周公在奄地建魯國,封長子伯禽於此,以武力統治「商奄之民」「殷民六族」。將蒲國舊地建齊國,封最大功臣呂望子(呂伋)於此。周人勢力始愈殷而東達海濱。此外封成王弟唐叔於晉。此為溝通周人自黃河北岸直通殷墟。為表示周人無意滅殷族,兼用懷柔政策對之,封殷王族之賢者微子啟(紂庶兄)於宋,並以一批新封的姬姓封國環繞它,例如蔡、滕、息、蔣等國。
封建與周勢力擴展之關係周 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 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此 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 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總結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周 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 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 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海外研究中國近世史的學者
作品/文章:不應誇大9·11對中國的影響
作者:胡利奧·裏奧斯(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
作品/文章: 西班牙和中國曾共同引領第一次全球化
作品/文章: 西班牙和中國曾共同引領第一次全球化
作者:路易士蒙特斯(西班牙副總理顧問)
作品/文章:中國60年成就值得讚頌
作者:英國前首相 - 托尼·布雷爾
作品/文章: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具有活力?
作品/文章: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具有活力?
作者:裴宜理 - 現任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和燕京學社社長
作品/文章:中國軟實力在亞洲不如美國
作者:布魯塞爾 - 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古斯塔夫•蓋哈茲
作品/文章:世界將迎接一個怎樣的中國
作者:1.湯瑪斯·巴內特 Thomas P.M. Barnett (曾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2.戰略研究員,現任EnterraSolutions公司高級總裁)
3.孔哲文 Eric Hagt (美國《中國安全》季刊主編)
4.哈裏·哈丁 Harry Harding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
5.約瑟夫·奈 Joseph S Nye, Jr. (現任哈佛大學傑出服務教授、阿曼蘇丹國際關係講座教授)
6.相藍欣 Xiang Lanxin (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史與國際政治教授)
7.季北慈 Bates Gill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
8.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室主任、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中國安全問題專家、中國政策專案主管)
9.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 (美國密西根大學威廉·大衛森研究所工商管理教授、亞瑟·F.瑟諾政治學教授)
10.羅伯特·羅斯 Robert S. Ross (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Black Power’’
Although African American writers and politicians used the term ‘‘Black
Power’’ for years, the expression first entered the lexicon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during the Meredith March Against Fear in the summer of
1966. Martin Luther King, Jr. believed that Black Power was
‘‘essentially an emotional concept’’ that meant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but he worried that the slogan carried
‘‘connotations of violence and separatism’’ and opposed its use (King,
32; King, 14 October 1966). The controversy over Black Power reflected
and perpetuated a split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between
organizations that maintained that nonviolent methods were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civil rights goals and those organizations that had become
frustrated and were ready to adopt violence and black separatism.
On 16 June 1966, while completing the march begun by James Meredith, Stokely Carmichael of the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NCC) rallied a crowd in Greenwood, Mississippi, with the cry, ‘‘We want Black Power!’’ Although SNCC members had used the term during informal conversations,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Black Power was used as a public slogan. Asked later what he meant by the term, Carmichael said, ‘‘When you talk about black power you talk about bringing this country to its knees any time it messes with the black man … any white man in this country knows about power. He knows what white power is and he ought to know what black power is’’ (‘‘Negro Leaders on ‘Meet the Press’’’). In the ensuing weeks, both SNCC and the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 (CORE) repudiated nonviolence and embraced militant separatism with Black Power as their objective.
Although King believed that ‘‘the slogan was an unwise choice,’’ he attempted to transform its meaning, writing that although ‘‘the Negro is powerless,’’ he should seek ‘‘to amas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to reach his legitimate goals’’ (King, October 1966; King, 14 October 1966). King believed that ‘‘America must be made a nation in which its multi-racial people are partners in power’’ (King, 14 October 1966). Carmichael, on the other hand, believed that black people had to first ‘‘close ranks’’ in solidarity with each other before they could jo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Carmichael, 44).
Although King was hesitant to criticize Black Power openly, he told his staff on 14 November 1966 that Black Power ‘‘was born from the wombs of despair and disappointment. Black Power is a cry of pain. It is in fact a reaction to the failure of White Power to deliver the promises and to do it in a hurry.… The cry of Black Power is really a cry of hurt’’ (King, 14 November 1966).
As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and other civil rights organizations rejected SNCC and CORE’s adoption of Black Power, the movement became fractur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Black Power became the rallying call of black nationalists and revolutionary armed movements like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and Ki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logan faded into obscurity. - End -
On 16 June 1966, while completing the march begun by James Meredith, Stokely Carmichael of the 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 (SNCC) rallied a crowd in Greenwood, Mississippi, with the cry, ‘‘We want Black Power!’’ Although SNCC members had used the term during informal conversations,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Black Power was used as a public slogan. Asked later what he meant by the term, Carmichael said, ‘‘When you talk about black power you talk about bringing this country to its knees any time it messes with the black man … any white man in this country knows about power. He knows what white power is and he ought to know what black power is’’ (‘‘Negro Leaders on ‘Meet the Press’’’). In the ensuing weeks, both SNCC and the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 (CORE) repudiated nonviolence and embraced militant separatism with Black Power as their objective.
Although King believed that ‘‘the slogan was an unwise choice,’’ he attempted to transform its meaning, writing that although ‘‘the Negro is powerless,’’ he should seek ‘‘to amas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to reach his legitimate goals’’ (King, October 1966; King, 14 October 1966). King believed that ‘‘America must be made a nation in which its multi-racial people are partners in power’’ (King, 14 October 1966). Carmichael, on the other hand, believed that black people had to first ‘‘close ranks’’ in solidarity with each other before they could join a multiracial society (Carmichael, 44).
Although King was hesitant to criticize Black Power openly, he told his staff on 14 November 1966 that Black Power ‘‘was born from the wombs of despair and disappointment. Black Power is a cry of pain. It is in fact a reaction to the failure of White Power to deliver the promises and to do it in a hurry.… The cry of Black Power is really a cry of hurt’’ (King, 14 November 1966).
As 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and other civil rights organizations rejected SNCC and CORE’s adoption of Black Power, the movement became fractur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Black Power became the rallying call of black nationalists and revolutionary armed movements like the Black Panther Party, and Ki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logan faded into obscurity. - End -
希特拉如何速成第二次世界大戰
希特拉於1936-39 年間德軍在外交的侵略行動乃速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主因,以下為德軍之行動時間表:
1936.1.15 西班牙各左翼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共同反對右翼勢力。同年2月19日人民陣線上台執政。7月18日右翼軍人佛朗哥Franco起事反對第二共和國政府,西班 牙內戰爆發,7月23日成立西班牙( 法西斯政府)。其後德意志、意大利出兵支持右派,蘇聯及歐洲各國反法西斯勢力則組成國際縱隊,支持左派。9月9日各國簽訂國際協定,規定各國不得干涉西班 牙內戰。
1936.3.7 德意志派軍重新佔領萊因蘭。
1936.10.25 德意志與意大利訂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同年11月25日德意志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公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公約。至此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 。
1938.3.12 德意志策動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首領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奪權。次日德意志併吞奧地利。
1938.9.12 德意志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給予蘇台德蘭Sudetenland以自治權,引發九月危機。10月29日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舉行慕尼黑會議,不列顛 和法蘭西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30日四國訂立《慕尼黑協定》。10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蘭割予德意志,2日將特申割予波蘭。
1938.10.7 德意志策動斯洛伐克地區建立自治政府。同月11日又策動盧西尼亞Ruthenia地區建立自治政府。28日盧西尼亞改稱喀爾巴阡-烏克蘭 Carpathian-Ukraine。11月2日德意志和意大利主持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規定將喀爾巴阡-烏克蘭南部劃歸匈牙利。1939.3.14 德意志促使喀爾巴阡-烏克蘭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喀爾巴阡-烏克蘭政權。同月15日德意志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割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 Bohemia and Moravia保護領和斯洛伐克政權兩部分,史稱布拉格事件。16日匈牙利併吞喀爾巴阡-烏克蘭。
1939.3.22 不列顛與法蘭西結成互助軍事同盟,反對軸心國侵略,重新形成盟國陣營。
1939.3.23 德意志併吞立陶宛轄下之克萊佩達(即默麥爾)。
1939.5.22 德意志與意大利簽訂《德意友好同盟條約》,史稱《鋼鐵公約》。
1939.8.23 德意志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在東北歐之勢力範圍。
1939.9.1 德意志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併吞但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月3日不列顛和法蘭西對德意志宣而不戰,史稱「奇怪的戰爭」。17日蘇聯亦入侵波蘭,佔領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29日德意志和蘇聯瓜分波蘭領土。30日波蘭亡,部分政府成員流亡海外,其後在不列顛組織流亡政府。
1936.1.15 西班牙各左翼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共同反對右翼勢力。同年2月19日人民陣線上台執政。7月18日右翼軍人佛朗哥Franco起事反對第二共和國政府,西班 牙內戰爆發,7月23日成立西班牙( 法西斯政府)。其後德意志、意大利出兵支持右派,蘇聯及歐洲各國反法西斯勢力則組成國際縱隊,支持左派。9月9日各國簽訂國際協定,規定各國不得干涉西班 牙內戰。
1936.3.7 德意志派軍重新佔領萊因蘭。
1936.10.25 德意志與意大利訂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同年11月25日德意志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公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公約。至此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 。
1938.3.12 德意志策動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首領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奪權。次日德意志併吞奧地利。
1938.9.12 德意志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給予蘇台德蘭Sudetenland以自治權,引發九月危機。10月29日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舉行慕尼黑會議,不列顛 和法蘭西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30日四國訂立《慕尼黑協定》。10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蘭割予德意志,2日將特申割予波蘭。
1938.10.7 德意志策動斯洛伐克地區建立自治政府。同月11日又策動盧西尼亞Ruthenia地區建立自治政府。28日盧西尼亞改稱喀爾巴阡-烏克蘭 Carpathian-Ukraine。11月2日德意志和意大利主持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規定將喀爾巴阡-烏克蘭南部劃歸匈牙利。1939.3.14 德意志促使喀爾巴阡-烏克蘭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喀爾巴阡-烏克蘭政權。同月15日德意志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割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 Bohemia and Moravia保護領和斯洛伐克政權兩部分,史稱布拉格事件。16日匈牙利併吞喀爾巴阡-烏克蘭。
1939.3.22 不列顛與法蘭西結成互助軍事同盟,反對軸心國侵略,重新形成盟國陣營。
1939.3.23 德意志併吞立陶宛轄下之克萊佩達(即默麥爾)。
1939.5.22 德意志與意大利簽訂《德意友好同盟條約》,史稱《鋼鐵公約》。
1939.8.23 德意志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在東北歐之勢力範圍。
1939.9.1 德意志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併吞但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月3日不列顛和法蘭西對德意志宣而不戰,史稱「奇怪的戰爭」。17日蘇聯亦入侵波蘭,佔領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29日德意志和蘇聯瓜分波蘭領土。30日波蘭亡,部分政府成員流亡海外,其後在不列顛組織流亡政府。
文化大革命
1.
有人視文化大革命為一場漠視人性、尊嚴、價值、道德 ….
的夢魘,但亦有不少人將之視為一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在毛澤東的帶領下,無數的青年集結起來成為「紅衛兵」,他們深信革命是正確的道路,甘願為黨犧
牲,誓要把所有資產階級份子、反革命人士剷除。到底這是一場苦難還是一場偉大的人民革命?
認 為文革是全社會悲劇的代名詞,可是在文革後真正能正視過去、作出反省和反思的知識分子並不多。參與過文化大革命既是文革的參與者,又是那場災難的承受者, 文革對他們來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要直面對文革中自己精神缺陷----軟 弱、暴行和非理性,就像要「揭開一個人的傷口,再往上面撒一把鹽」故迫害者往往充當了受害者、被迫害的角色,認為自己是「無罪的羔羊,純潔的聖徒」,對以 住的留戀。或者,並非留戀,而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以減免道義上的責任和取得精神上的平衡。這種對青春無悔,自我確認的情緒,使他們不願意、也無能力 總結和分析這場革命。
而 最重要的是,對我們這樣的一個民族來說,精神的梳理,遠遠沒有開始。而事實上對文革的的反思,每每觸動了中共神經的敏感部,故在文革後中共屢次強行打斷這 個民族反思過程。中共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把文革被說成是 「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這個決議,雖有利於消除文革派在中央的影響力,有利於安定政局, 但卻不利於文革的反思與研究。
2.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的關係
毛澤東是要在文化大革命中負上最大責任,。毋庸諱言,毛澤東晚年確實犯了這個重大錯誤,“文化大革命”這樣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長達十年之久的動亂。其深刻教訓我們需要永遠記取。
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
一個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的國家。
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一個除臺灣等島嶼外實現統一的國家。
一個人民備受欺凌壓迫的國家,變成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走向經濟繁榮、全面進步的國家。
一個在世界上被人們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
所有這些,都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令全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時代,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毛澤東及時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現在的情況是: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但是階級鬥爭還沒有完全結束。”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改變了他本來已經達到的正確認識,又走上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老路。這裏所說的“種種原因”包括:對階級鬥爭的形勢估計得過於嚴重,在開展反傾向鬥爭中違反了辯證法(只反右不反“左”),個人崇拜嚴重損害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等。
3. 文革中哪些是好人, 哪些是壞人?
此問題基本上沒有一定答案。因歷人物哪有忠奸之分,只可談其對歷史演變中所帶來之影響。到了明天、今天又是一天歷史,永無休止的延續。
認 為文革是全社會悲劇的代名詞,可是在文革後真正能正視過去、作出反省和反思的知識分子並不多。參與過文化大革命既是文革的參與者,又是那場災難的承受者, 文革對他們來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要直面對文革中自己精神缺陷----軟 弱、暴行和非理性,就像要「揭開一個人的傷口,再往上面撒一把鹽」故迫害者往往充當了受害者、被迫害的角色,認為自己是「無罪的羔羊,純潔的聖徒」,對以 住的留戀。或者,並非留戀,而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我安慰,以減免道義上的責任和取得精神上的平衡。這種對青春無悔,自我確認的情緒,使他們不願意、也無能力 總結和分析這場革命。
而 最重要的是,對我們這樣的一個民族來說,精神的梳理,遠遠沒有開始。而事實上對文革的的反思,每每觸動了中共神經的敏感部,故在文革後中共屢次強行打斷這 個民族反思過程。中共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把文革被說成是 「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這個決議,雖有利於消除文革派在中央的影響力,有利於安定政局, 但卻不利於文革的反思與研究。
2.文化大革命與毛澤東的關係
毛澤東是要在文化大革命中負上最大責任,。毋庸諱言,毛澤東晚年確實犯了這個重大錯誤,“文化大革命”這樣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長達十年之久的動亂。其深刻教訓我們需要永遠記取。
正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從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新時代。
一個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奴役的國家,變成一個享有主權的獨立的國家。
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變成一個除臺灣等島嶼外實現統一的國家。
一個人民備受欺凌壓迫的國家,變成一個人民當家作主、享有民主權利的國家。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變成一個走向經濟繁榮、全面進步的國家。
一個在世界上被人們看不起的國家,變成一個受到國際社會普遍尊重的國家。
所有這些,都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令全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時代,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毛澤東及時發表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現在的情況是: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鬥爭基本結束,但是階級鬥爭還沒有完全結束。”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毛澤東改變了他本來已經達到的正確認識,又走上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老路。這裏所說的“種種原因”包括:對階級鬥爭的形勢估計得過於嚴重,在開展反傾向鬥爭中違反了辯證法(只反右不反“左”),個人崇拜嚴重損害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等。
3. 文革中哪些是好人, 哪些是壞人?
此問題基本上沒有一定答案。因歷人物哪有忠奸之分,只可談其對歷史演變中所帶來之影響。到了明天、今天又是一天歷史,永無休止的延續。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捷克人的陰謀
希特勒先勻所說 捷克人的陰謀 是指《慕尼克協定》,但此陰謀應該是希特勒所計劃的。
捷克地理之重要性1938年3月,德國一槍不發,便吞併了奧地利,接著又緊盯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處歐洲中心,德國人佔領捷克後,就可以把它做為向東進攻蘇聯的跳板,向西進擊英、法的重要陣地了。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爾曼人。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 國人同一種族的關係,在那裏也搞了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要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
德國侵略之籍口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爾曼人,要替他們“伸張主義”。他揚言要對捷發動戰爭,又大規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調集軍隊,擬訂了“綠色計畫”,准備10月1日為進攻捷克的日子,眼看兵臨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強邊境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
英、法採取自保政策在這危急時刻,最傷腦筋的是英法等國領導人,英國首相張伯倫徹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張伯倫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是:“由於局勢
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堂堂的大英帝國首相,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見希特勒呢?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必然捲入對德戰爭中,西歐的戰火就將蔓延開來。由於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張伯倫緊張萬分,法國首相達拉第也膽戰心驚,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 張伯倫匆匆趕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個小時的飛機,在慕尼克著陸。之後,又乘坐3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德國的貝斯加登拜見希特勒。
德國內部軍事隱憂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為侵略捷克的事大傷腦筋。因為當時的德軍實力有限,準備攻打捷克的只有12個師,而捷克卻有35個裝備精良的師;德國的國防軍參謀部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如果英法堅決站在捷克一邊,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如今張伯倫登門求和,這不是現成的敲詐機會嗎?
談判內容希特勒和張伯倫的談判在一間密室秘密進行。據戰後查獲的當時翻譯官的筆記透露,當時希特勒大談他對德國人民、對國際和平、對德英親善的“功勞”。最後他威脅道:“不論用什麼辦法,這次都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爾曼人的問題,就是為此打一場世界大戰,也在所不惜。”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連忙反駁:“如果元首決定動武,那我們還有什麼談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這時的希特勒已不是談蘇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問題,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這一地區割讓給德國了。這一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為吃驚,來談判之前,他已同法國商定,兩國決不會幫助捷克作戰,而且決心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協了。 張伯倫慢條斯理地說:“蘇台德區的日爾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暗示他同意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了。
9月16日,張伯倫回到倫敦。當晚召開內閣會議,鼓吹只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能阻止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 9月18日達拉第趕到倫敦。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英、法炮製了一項出賣捷克的計畫:“凡是蘇台德區日爾曼居民佔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志帝國”。
英、法威脅捷克接受割讓領土計劃第二天,英、法兩國向捷政府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在人民的壓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絕這一“建議”。英、法以解除盟約要脅,還警告如果因此發動戰爭,威脅到歐洲的利益,捷克要負全部責任。在萬般無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從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最終結果希特勒在慕尼克會議上說,佔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最後一次領土要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國就侵佔了整個捷克。再過五個月,就以侵略波蘭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面戰爭。英、法兩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去助長法西斯的野心,最後是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捷克地理之重要性1938年3月,德國一槍不發,便吞併了奧地利,接著又緊盯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地處歐洲中心,德國人佔領捷克後,就可以把它做為向東進攻蘇聯的跳板,向西進擊英、法的重要陣地了。
在靠近德捷邊境的捷克蘇台德區,有300多萬日爾曼人。希特勒利用這地區居民和德 國人同一種族的關係,在那裏也搞了納粹黨組織,並指揮他們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自治”。實際上是要脫離捷克斯洛伐克,歸附德國。
德國侵略之籍口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爾曼人,要替他們“伸張主義”。他揚言要對捷發動戰爭,又大規模的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調集軍隊,擬訂了“綠色計畫”,准備10月1日為進攻捷克的日子,眼看兵臨城外,捷克政府也加強邊境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就要一觸即發了。
英、法採取自保政策在這危急時刻,最傷腦筋的是英法等國領導人,英國首相張伯倫徹夜不眠。
1938年9月13日,希特勒收到張伯倫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是:“由於局勢
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堂堂的大英帝國首相,為何要如此迫不及待地求見希特勒呢?
原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在英法保護下恢復了主權,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必然捲入對德戰爭中,西歐的戰火就將蔓延開來。由於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張伯倫緊張萬分,法國首相達拉第也膽戰心驚,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9月15日 張伯倫匆匆趕路,生平第一次坐了7個小時的飛機,在慕尼克著陸。之後,又乘坐3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德國的貝斯加登拜見希特勒。
德國內部軍事隱憂希特勒喜出望外,他正在為侵略捷克的事大傷腦筋。因為當時的德軍實力有限,準備攻打捷克的只有12個師,而捷克卻有35個裝備精良的師;德國的國防軍參謀部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如果英法堅決站在捷克一邊,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如今張伯倫登門求和,這不是現成的敲詐機會嗎?
談判內容希特勒和張伯倫的談判在一間密室秘密進行。據戰後查獲的當時翻譯官的筆記透露,當時希特勒大談他對德國人民、對國際和平、對德英親善的“功勞”。最後他威脅道:“不論用什麼辦法,這次都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爾曼人的問題,就是為此打一場世界大戰,也在所不惜。”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連忙反駁:“如果元首決定動武,那我們還有什麼談判的必要?”希特勒猛然提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這時的希特勒已不是談蘇台德日耳曼人自治的問題,而是赤裸裸地要求把這一地區割讓給德國了。這一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為吃驚,來談判之前,他已同法國商定,兩國決不會幫助捷克作戰,而且決心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以求和希特勒妥協了。 張伯倫慢條斯理地說:“蘇台德區的日爾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這暗示他同意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了。
9月16日,張伯倫回到倫敦。當晚召開內閣會議,鼓吹只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能阻止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 9月18日達拉第趕到倫敦。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英、法炮製了一項出賣捷克的計畫:“凡是蘇台德區日爾曼居民佔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志帝國”。
英、法威脅捷克接受割讓領土計劃第二天,英、法兩國向捷政府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在人民的壓力下,捷克政府起初拒絕這一“建議”。英、法以解除盟約要脅,還警告如果因此發動戰爭,威脅到歐洲的利益,捷克要負全部責任。在萬般無奈之下,捷克政府只好屈從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最終結果希特勒在慕尼克會議上說,佔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最後一次領土要求。但在第二年的3月,德國就侵佔了整個捷克。再過五個月,就以侵略波蘭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面戰爭。英、法兩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去助長法西斯的野心,最後是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給歐洲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德國吞併捷克全境除最終對波蘭服仇外,還有以下作用:
- 希特勒宣佈將捷克納入德國版圖。德國佔領捷克全境後,掌握了歐洲中心地帶,與意大利聯成南北一片,極大改善了德國的勢態,使德國軍事力量顯著增強,尤其是西歐戰綫。
- 德國於1937年11月5日召集國防部長、國防軍三軍總司令和外交部長等頭目,向他們宣佈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內部決議要佔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而征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第一個目標。
- 可試探英、法兩國反應,再部署下一輪侵略行動。德國完全破壞〝慕尼黑〞協議內容而吞併捷克全境。但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德國可更清楚兩國於簽署〝慕尼黑〞協議之前,已打算放棄捷克。因此可逐步侵略而達至對波蘭服仇的初步目的。
日本天皇的地位
現代日本不會再現這種天皇下令"切腹"的情况。 這種孝忠主君和衛國精神可追朔於,日本古代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 。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而"切腹"只是其中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樓主所言甚是,雖然古代日本道文化(神道教) 是起源於氏族社會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古代日本人以為日本是天下唯一的神國,國民是神民,太陽神是祖神。天皇是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孫,是現世神 ,皇統即“萬世一系”的神統。儘管歷史上的神權崇拜從朝廷到民間分有許多派別,但以天皇為中心偶像是神道文化的主要特徵。日本人對神、天皇和國家這“三位一體”的崇拜已積澱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民主和憲政的理性也不能矯正它。但以日本天皇之地位於日本歷史上也經曾受過嚴重的衝激,甚至是失去其在宗教上的影響力。
於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穀底的 ,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
明治維新 直至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佈“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 。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者還極力推崇神道教,目的是推崇和宣揚天皇精神和尊崇天皇的“國體思想”,為其推行軍事侵略政策服務。
回應前文提及,以下就是另一種 "切腹"以外,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效忠天皇的軍國主義教育,在當時的日本貫徹得甚為徹底,對日本民眾思想意識影響至深,以致令其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堅信“聖戰”之偉大的廣大鄉下純真的青年就是在這種教育下,懷著“為天皇而奉獻生命”的“男兒壯志”走向戰場的。在日俄戰爭中有不少日本士兵為效忠天皇,而進行“肉彈進攻 ”。在二戰末期, “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進攻等都是為天皇而獻身的典型事例 。日本在投降前甚至提出“一億總玉碎”、保衛“國體”和效忠天皇。有不少軍官、士兵和群眾都為效忠天皇而“玉碎”。
人間宣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授意,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 》(又譯為“非神宣言”),宣佈日本堅持和平主義,並強調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禦神”、日本民族優越於其他民族等虛構觀念,從而否定了天皇的神格, 宣稱自己是人,天皇的地位從“國家元首”變成“國家象徵” 。 從這時起,日本人才從神道的思想控制中解放出來,解除了對於天皇的神話迷信。因此虔誠的宗教徒.甘願為教或天皇的影響力已經沒有。
現代日本天皇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隨著日本宣告戰敗後,昭和天皇裕仁對內外發佈“天皇人間宣言”,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神聖地位,至此天皇可謂與平民無異,但天皇於國內之地位仍然崇高,只是國民已清醒於神道迷信之思想,但仍受國民所擁戴。 因此如天皇殺了人,也同樣是違法與平民無異。
於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穀底的 ,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
明治維新 直至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佈“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 。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者還極力推崇神道教,目的是推崇和宣揚天皇精神和尊崇天皇的“國體思想”,為其推行軍事侵略政策服務。
回應前文提及,以下就是另一種 "切腹"以外,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效忠天皇的軍國主義教育,在當時的日本貫徹得甚為徹底,對日本民眾思想意識影響至深,以致令其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堅信“聖戰”之偉大的廣大鄉下純真的青年就是在這種教育下,懷著“為天皇而奉獻生命”的“男兒壯志”走向戰場的。在日俄戰爭中有不少日本士兵為效忠天皇,而進行“肉彈進攻 ”。在二戰末期, “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進攻等都是為天皇而獻身的典型事例 。日本在投降前甚至提出“一億總玉碎”、保衛“國體”和效忠天皇。有不少軍官、士兵和群眾都為效忠天皇而“玉碎”。
人間宣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授意,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 》(又譯為“非神宣言”),宣佈日本堅持和平主義,並強調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禦神”、日本民族優越於其他民族等虛構觀念,從而否定了天皇的神格, 宣稱自己是人,天皇的地位從“國家元首”變成“國家象徵” 。 從這時起,日本人才從神道的思想控制中解放出來,解除了對於天皇的神話迷信。因此虔誠的宗教徒.甘願為教或天皇的影響力已經沒有。
現代日本天皇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隨著日本宣告戰敗後,昭和天皇裕仁對內外發佈“天皇人間宣言”,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神聖地位,至此天皇可謂與平民無異,但天皇於國內之地位仍然崇高,只是國民已清醒於神道迷信之思想,但仍受國民所擁戴。 因此如天皇殺了人,也同樣是違法與平民無異。
維也納協議
維也納協議成功之處
縱然維也納協議有著各種各樣的缺點,亦非一無是處。整體而言,它是一個合理而具政治遠見的安排。各國皆希望防止歐洲再次受法國的軍事抬頭影響,在法國的周遭布置了一層強大的緩衝國。維持和平在維也納會議上的各代表,嘗試在戰禍連年的歐洲恢復和平及穩定。就這方面而言,會議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這個成功主要是由於建立了一個均衡的歐洲社會,從而直到克里米亞戰爭(Crimean War)(1854-56)爆發為止,歐洲在四十年間並無戰事發生。事實上,歐洲和平的維持可以從另一角度審視之——如果視第一次世界為維也納會議之後發生的另一場牽涉各大國的大戰,那麼維也納協議所提供的和平便維持了九十九年之久(除了1815-1914年間一些局部戰爭)。開啟「歐洲協調」維也納會議包含了「歐洲協調」的思想。為了免使歐洲在將來重燃戰火,各國便開始了國際合作。維也納會議創立了「四國同盟」和「會議制度」,這些都是走向「歐洲協調」的第一步。在「歐洲協調」中,歐洲各國嘗試引入某種「國際政府」的形式維持和平。這種合作形式日後成為一種範例,被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等借鑑。因此,維也納會議標誌著國際合作的開端。合理對待法國可以說,這個協議較凡爾賽條約為佳,因為凡爾賽條約只能維持二十年的和平,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便發生了。強調1815年的協議內容並非僅為謀利。正確地告訴與會代表,各人齊集維也納的目的並非為了均分戰利品,而是達致一個可以給予歐洲人民以和平的協議。因此,會議並沒有對法國過份苛刻。反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均要為威廉二世一切的缺失和行為負責,因而面對極苛刻的對待。無可否認,拿破崙本需要為其肆虐式的侵略行為和破壞而負責,但內容對法國採寬宏大量的方法,結果是使歐洲在九十九年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事。成功揭止法國擴張同時,揭制法國的安排十分成功。從那個時候開始,法國從未對歐洲和平造成巨大的威脅。各大國皆對協議感到滿意奧地利﹕恢復了其領土範圍,甚至通過1815年的協議擴張其領土。它是德意志邦聯的主席,亦幾乎控制了全個意大利。它視民族原則為畏途,因此在維也納協議中設法減低其影響力。普魯士﹕對其所得甚感滿意。它恢復了在耶拿戰役(Battle of Jena)之前的國力(該場戰役將普魯士削弱成一個二等國家)。事實,普國的國力較拿破崙戰爭前強大得多了。它取得了五分之二的撒克森,以及萊茵河諸省。俄羅斯﹕取得了大部份的波蘭,感到十分滿意。神聖同盟的設立,滿足了沙皇以宗教為基礎在歐洲建立和平的願意。英國﹕取得更多殖民地,其帝國有所擴張。它取得了具戰略意義的海軍基地(如海角殖民地、馬爾他等),這對保護和發展海外貿易、獲取更多市場和原料十分重要。成功的勢力均衡維持勢力均衡的方法十分成功。俄、魯的野心被制,因他們只分別獲得部份的波蘭和五分之二的撒克森。霍漢索倫(Hohenzollern)王朝和哈斯堡王朝的影響力互為平衡,因為普、奧皆在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聯中得一席位,所以不會出現一國獨大的局面。法國被承認為五強之一,因而歐洲的均勢得以維持。總而言之,沒有國家能逃避國際間的反對而進行侵略。
維也納協議失敗之處 忽略民族主義該協議是各大國之間的傑作,是強加於別國、違反別國意願的。這的確是不民主的。這是充滿十八世紀的精神的。該協議的主要問題在於低估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力量。這兩種主義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事業而大大發展。在維也納的代表專制的政治家,認為在君主之間隨意分割領土、交換土地及人民並非甚麼錯事。因此,所住居民的意願便往往被忽略了。種族、宗教、語言、傳統等因素被一概莫視。挪威、芬蘭、比利時等土地被條約制訂者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樣,比利時、挪威、芬蘭和波蘭被大國換來換去,甚至遭瓜分,以符合大國的利益﹔德意志和意大利則被分割成細小的國家,為奧地利和其他國家所控制。各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土地被外來統治者瓜分,其反應先是失望,繼而是反叛。這引致了在1820年代、1830年、1848年、甚至整個十九世紀皆出現了風起雲湧的民族運動。忽略自由主義維也納會議蓄意打擊自由主義。按照正統主義的原則,很多反動的君主均恢復統治。他們對其人民恢復專制統治,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失去保障。忽略少數民族的利益維也納會議與所有其他在戰後簽署的協議一樣,戰勝國的利益總是置於小國利益之上的。在維也納協議中,弱小國家成為了受害者,例如瑞典割讓芬蘭予俄國、比利時與荷蘭合併、倫巴底和威尼西亞割予奧地利。忽略宗教的差異與會代表亦低估了由於宗教分歧而可能產生的緊張局勢。例如,比利時(天主教)被迫與荷蘭(基督教)結合。這導致兩國人民在之後十五年不斷衝突。波蘭(天主教)置於沙俄的治下,而沙皇則是東正教會的主持人。波蘭人極端憎恨沙俄的統治。
總括而言,1848年以後,維也納協議幾已失效,十九世紀各國延綿不斷的反抗事件說明了維也納協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維也納協議失敗之處 忽略民族主義該協議是各大國之間的傑作,是強加於別國、違反別國意願的。這的確是不民主的。這是充滿十八世紀的精神的。該協議的主要問題在於低估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力量。這兩種主義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事業而大大發展。在維也納的代表專制的政治家,認為在君主之間隨意分割領土、交換土地及人民並非甚麼錯事。因此,所住居民的意願便往往被忽略了。種族、宗教、語言、傳統等因素被一概莫視。挪威、芬蘭、比利時等土地被條約制訂者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樣,比利時、挪威、芬蘭和波蘭被大國換來換去,甚至遭瓜分,以符合大國的利益﹔德意志和意大利則被分割成細小的國家,為奧地利和其他國家所控制。各國人民看到自己的土地被外來統治者瓜分,其反應先是失望,繼而是反叛。這引致了在1820年代、1830年、1848年、甚至整個十九世紀皆出現了風起雲湧的民族運動。忽略自由主義維也納會議蓄意打擊自由主義。按照正統主義的原則,很多反動的君主均恢復統治。他們對其人民恢復專制統治,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失去保障。忽略少數民族的利益維也納會議與所有其他在戰後簽署的協議一樣,戰勝國的利益總是置於小國利益之上的。在維也納協議中,弱小國家成為了受害者,例如瑞典割讓芬蘭予俄國、比利時與荷蘭合併、倫巴底和威尼西亞割予奧地利。忽略宗教的差異與會代表亦低估了由於宗教分歧而可能產生的緊張局勢。例如,比利時(天主教)被迫與荷蘭(基督教)結合。這導致兩國人民在之後十五年不斷衝突。波蘭(天主教)置於沙俄的治下,而沙皇則是東正教會的主持人。波蘭人極端憎恨沙俄的統治。
總括而言,1848年以後,維也納協議幾已失效,十九世紀各國延綿不斷的反抗事件說明了維也納協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曹操和周瑜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曹操
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複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禦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 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自幼機警多智
曹操自幼機警多智,但比較頑皮。據說他叔父很不喜歡他,常在曹嵩面前說他的壞話。一次,曹操看見他叔父就要走過來,他馬上裝出中風的樣子,口眼歪斜,十分痛苦。
理想的青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曹操對於當時社會逐漸有了一些認識,他的人生態度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他決心用功讀書,不但廣泛閱讀經史,而且看丁不少兵法方面的書,成為一個有學問有理想的青年人。
直言敢諫,不避權貴
在做議郎期間,曹操直言敢諫,不避權貴,他曾上書皇帝彈劾三公貪污受賄、包庇貴戚等罪狀。又為被宦官陷害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人訟冤。在宦官橫行的年代裏,敢於說這些話,的確要冒很大的風險。
知人善察,唯才是舉
東 漢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徵辟制,要獲得辟舉,必須做到「經明行修」,得到鄉裏的公認。這一制度到東漢末年已存在很多弊端,如尚名背實、朋黨交結等,很難選拔真正的人才。而且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人才流徙遷移察舉制也不能正常進行。曹操為了在群雄角逐中取勝,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舉方針,指出不論身份是貴是賤, 品德是好是壞,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選拔為官。這樣,大批有才之士被選進統治集團,為曹操在爭奪中取勝奠定了基礎。
持法峻刻,公私分明
曹操生性節儉,不好華麗,衣服被子十多年不換,破了便清洗縫補。他患有頭痛病,要用東西盛水墊在頭下,曾用銅器盛水,因氣味難聞,於是改用銀器。旁人不太理解,以為曹操喜歡銀器,曹操便下令改作木器。曹操不僅自已很節儉,對後宮和家人也要求如此。他規定不能穿錦繡做的衣服,不能在室內熏香。曹植的妻子曾穿錦 繡做的衣服,不巧被曹操看見,曹操認為她違反了規定,於是將她遣送回家賜死。
東 漢的選舉制度是察舉徵辟制,要獲得辟舉,必須做到「經明行修」,得到鄉裏的公認。這一制度到東漢末年已存在很多弊端,如尚名背實、朋黨交結等,很難選拔真正的人才。而且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人才流徙遷移察舉制也不能正常進行。曹操為了在群雄角逐中取勝,提出了「唯才是舉」的選舉方針,指出不論身份是貴是賤, 品德是好是壞,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選拔為官。這樣,大批有才之士被選進統治集團,為曹操在爭奪中取勝奠定了基礎。
持法峻刻,公私分明
曹操生性節儉,不好華麗,衣服被子十多年不換,破了便清洗縫補。他患有頭痛病,要用東西盛水墊在頭下,曾用銅器盛水,因氣味難聞,於是改用銀器。旁人不太理解,以為曹操喜歡銀器,曹操便下令改作木器。曹操不僅自已很節儉,對後宮和家人也要求如此。他規定不能穿錦繡做的衣服,不能在室內熏香。曹植的妻子曾穿錦 繡做的衣服,不巧被曹操看見,曹操認為她違反了規定,於是將她遣送回家賜死。
雖然曹操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但直率、灑脫、慷慨、悲壯等不同面貌也時有體現於其文學作品中。他所寫的詩句,如《短歌行》中的「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龜雖壽》中的「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等,都反映了他的人品和性格。
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同瑜
據歷史書記載,周瑜之人品和性格是“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
少年胸懷大志
十四歲的周瑜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孫策與周瑜同歲,都是心懷大志的少年。兩人情趣相投,關係很好。周瑜把家裏的一部分住宅讓給孫策,還經常以財力對他進行幫助。
謙讓服人、雅量高致
程普早年追隨孫堅,是江東政權的元勳,曾看不起周瑜,多次欺辱他。周瑜處處謙讓,從不和他計較。周瑜的寬忍,終於使程普大受感動。老人越來越欽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程普心悅誠服對人講,和周公瑾來往,好像在飲美酒,不知不覺就讓人醉了。
膽略兼人、忠心耿耿
孫權經常與別人追憶周瑜的功績,稱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還說在“腹心舊勳”之中只有周瑜的主張常常和他一致,對江東政權的功績任何人也無法同周瑜相比。
乾隆之貢獻
乾隆皇帝之貢獻
雖說晚年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汚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清王朝因而開始從強盛走向衰敗。
無可爭辯的是,乾隆於早期政治、社會經濟、外交各方面也有一定之貢獻,尤其是學術及文化有極深遠之影響。
政治方面
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已經過康熙,雍正兩代七十餘年的治理,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使滿清王朝到強盛的頂點。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社會及外交方面
乾隆在位初期,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學術及文化方面
乾隆向慕風雅,精於騎射,曾先後六次下江南,遍遊名城,筆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書共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西元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派了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等人。那套叢書名稱就叫做《四庫全書》。
把中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歷來儒家的經典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曆法、演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輯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下了命令,各省官員搜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了獎勵辦法,如人民進貢了圖書,進貢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只隔二年,就有二萬種之多,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但是不管乾隆帝的動機是怎樣,這部規模巨大的《四庫全書》到底編出來了,而且保存下來了。編纂《四庫全書》的學者們對大批圖書進行編輯、校勘、抄寫,足足花了十年工夫,到西元1782年正式完成,共收圖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當時把全書抄了七部,分別貯藏在皇宮、圓明園、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奉天、(今瀋陽)杭州、鎮江、揚州(其中三部後來在戰爭中被燒毀了)。這對後代人研究中國古代的豐富的文化遺產,畢竟是一項重大的珍貴的貢獻。至於查禁銷毀一批書,當然對中國文化也造成了損失,但是這種查禁也不可能完全徹底。當時就有不少愛護文物的人,冒著坐牢殺頭的危險,把許多有價值的書收藏起來。到了清朝末年時,就有不少被禁的書陸續出現了。
James Otis
詹姆斯‧奧蒂斯 (1725-1783)於1750年在波士頓開始他的律師生涯。十年後,他成爲國王在附屬海事法庭上的總辯護律師。那時英國政府授權海關官員可以在任何人的屋裏搜查走私物品。奧蒂斯反對監督執行這些命令,因而辭掉職務,並於1761年2月在曼徹斯特最高法庭辯論反對這些“搜查令狀”。由於那時沒有反對這些法令的法律依據,奧蒂斯雄辯地堅持說這些法令粗暴地踐踏了人民的自由。當時年僅二十五歲的約翰‧亞當斯參加了這個訴訟程序,他後來寫道,奧蒂斯是“一團火焰!……美國獨立就是在那個地方,那個時候誕生的;愛國者和英雄的種子就是在那個地方,那個時候播下的。反對大不列顛蠻橫無理的要求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在那個地方,那個時候發生的”。雖然這次訴訟奧蒂斯最後是敗訴,但英國政府也撤回了“搜查令狀”。
這些事件之後,奧蒂斯成了一個主要的政治活動家。奧蒂斯於1761年5月被選入曼徹斯特州議會,並於1776年被選作議長。但曾遭受該州皇家總督的阻撓。在許多年裏,他的演講和文章在殖民地廣為流傳。他的演詞及文章也經常被引用。在英國議會,他也經常遭到譴責。他批評“征稅而不准選舉代表是暴政”。1765年因參與及起草印花稅法而遭受英國保守派人仕評擊。但於1769年,與一個英國軍官爭論時,奧蒂斯頭部被猛擊一拳後,使他患了精神病,從此奧蒂斯的職業生涯就這樣突然中止了。
這些事件之後,奧蒂斯成了一個主要的政治活動家。奧蒂斯於1761年5月被選入曼徹斯特州議會,並於1776年被選作議長。但曾遭受該州皇家總督的阻撓。在許多年裏,他的演講和文章在殖民地廣為流傳。他的演詞及文章也經常被引用。在英國議會,他也經常遭到譴責。他批評“征稅而不准選舉代表是暴政”。1765年因參與及起草印花稅法而遭受英國保守派人仕評擊。但於1769年,與一個英國軍官爭論時,奧蒂斯頭部被猛擊一拳後,使他患了精神病,從此奧蒂斯的職業生涯就這樣突然中止了。
柏拉圖生平
前言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早期生平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
蘇格拉底之死
老師的死亡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生活下去。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西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開辦哲學研究機構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裏,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裏。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裏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具代表性著作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柏拉圖的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指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烏托邦理念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 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對後世之影響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
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灌徹這位開山鼻祖柏拉圖的理念。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早期生平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
蘇格拉底之死
老師的死亡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生活下去。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西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開辦哲學研究機構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裏,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裏。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裏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具代表性著作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柏拉圖的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指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烏托邦理念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 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對後世之影響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
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灌徹這位開山鼻祖柏拉圖的理念。
Feudalism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Why we say "the Renaissance is a period of challenging"?
This movement encouraged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y believed in patriotism and in humanistic learning and that, the residents of Florence, in particular, and other Italian cities should be proud of their heritag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during Medieval period of the MiddleAges included: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during Medieval period of the MiddleAges included:
- The Crusades and travel during the MiddleAges opened new trade options to England started to move from land based economy to a money based economy.
- The Black Death - this reduced thepopulation of England by one third. Labour became a valuable commodity.
- The Peasants Revolt - Peasants realisedtheir worth and demanded changes. Charters were granted but ignored by nobles.
- More trade saw the growth of more towns.
- Peasants moved away from the country intotowns they were eventually allowed to buy their freedom.
- Land was rented and the rights of lordsover labour decreased.
- The Feudal Levy was unpopular and as timewent by Nobles preferred to pay the King rather than to fight and raise troops.
- Armed men were paid a wage and Medievalwarfare was financed by taxes and loans.
- Nobles became weaker - the Kings tookback their lands and power.
- A centralised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 The Hierarchy of European Feudalism
In the structure of European Feudalism, thehierarchy occurred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 natural pyramid shaped hierarchyhad already developed headed by the king, who was surrounded by nobles. The urge for the great countries of Europe to fight and acquire new lands and territories led to the hierarchy of European feudalism and its main advantage which was that men who were not of noble birth could climb up the Feudalism pyramid of power.
If a man proved himself in battle and as a loyal supporter he was rewarded with land (called a fief ) In return for the land the loyal supporter or Vassal would swear an Oath of Fealty and pay homage to his lord or King.
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feudalism?
A Feudal System prevents social mo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feudal system prevents social mobility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rict caste system. Lower Lords and Knights as part of the Aristocracy are responsible for ruling over this lower class. The Aristocracy is in charge of the serf society and a very small group of artisans and craftsmen. In loose control of the Aristocracy is the extremely wealthy Religious Hierarchy.
A Feudal System prevents social mobility,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feudal system prevents social mobility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rict caste system. Lower Lords and Knights as part of the Aristocracy are responsible for ruling over this lower class. The Aristocracy is in charge of the serf society and a very small group of artisans and craftsmen. In loose control of the Aristocracy is the extremely wealthy Religious Hierarchy.
Besides, economic growth is hampered by the fact that the system is so tightly held together. The serfs are required to tend to the same land and cannot move from place to place. their and farming practices in their entiret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s largely ignored in feudal society. Academics only ever arose from the upper classes and were often liturgically bound as new thought and invention was under high scrutiny of heresy.
Why we say "the Renaissance is a period of challenging"?
This movement encouraged educatio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y believed in patriotism and in humanistic learning and that, the residents of Florence, in particular, and other Italian cities should be proud of their heritage.
The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eventually made their way out of Italy and into other parts of Europe.
It is because during Medieval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Florence became a wealthy city in spite of its inland location away from the major trade routes.
It is because during Medieval period of the Middle Ages Florence became a wealthy city in spite of its inland location away from the major trade routes.
Family fortunes were made in Florence in banking and industry. Florence became the banking center of Italy during the 14th century. During the 15th century, the Medici bank began opening branches in major cities in Europe.
In addition to loaning money, they operated mines, mills and other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e Medici bank, owned by Cosimo de Medici accumulated huge profits and used those profits to finance cultur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political activities.
Italy’s economic power was challenged during the late 14th century as other country rulers began consolidating their power. The rulers of England, France and Spain put policies in place that were favorable to their own middle class tradesman and weake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Italian middlemen in trade.
Italy’s influence was further diminished by Portugal’s development of a direct sea route to Asia at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Until that time Italy was the primary route between the Far East and Western Europe.
Italy’s influence was further diminished by Portugal’s development of a direct sea route to Asia at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Until that time Italy was the primary route between the Far East and Western Europe.
The 18th century, also known as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was a time when the ideas of the Renaissance continued to grow and become more widespread. Specifically, it was a time when the advancements in science led to an emphasis on the power of human reasoning.
One of the better-known intellectuals or “Enlightened” thinkers was French philosopher Voltaire. He believed that this new era was a time to liberate thinking away from the superstition that, he believed, characterized the Christian society of the Middle Ages.
He applauded the declining power of the prevalent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refore these romanticists believed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naissance was the individualism that flourished at the time. The capabilities and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were most important to them.
Roman's
How the architecture affected Roman's liv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has been influenc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Ancient Romans were a major part of influencing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ways that they influenced this was by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helped with columns, archways, and domes on building. People like Pliny and Virgil helped literature. They wrote literature that was heroic to the past.
How the architecture affected our daily life?
They went to the baths not only to bathe, but also to talk about the latest gossip. They allowed for roofing large spaces. Aqueducts are bridge like stone structures that brought water from the hills into Roman cities. They improved many things, such as the arch and the dome. Literature,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roman times improved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by many factors. Roman's architects helped by building bridges, and archways that are still used today, in many capital and religious buildings. 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 was a major factor in influenc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today because of the aqueducts, bridges, harbors, and roads that were built.
How the Roman city affected Roman's living?
The city of Rome was founded in 753 B.C. By 275 B.C., it controlled most of the Italian Peninsula. At its peak, in the A.D. 100's, the Roman Empire covered about half of Europe, much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north coast of Africa. Roman society was generally stable and ordered, with a clear legal system and understood ways of doing things; writings from Roman times indicate this.
How the Roman city affected our daily life?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Roman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city, which provide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our everyday lives cultural of this ancient Roman City; such as family life is one of these aspects. Fathers arranged marriages for their children. Girls were often married when they were only 13, and boys were not much older.
Western Civilization has been influenc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Ancient Romans were a major part of influencing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ways that they influenced this was by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Especially, Architecture helped with columns, archways, and domes on building. People like Pliny and Virgil helped literature. They wrote literature that was heroic to the past.
How the architecture affected our daily life?
They went to the baths not only to bathe, but also to talk about the latest gossip. They allowed for roofing large spaces. Aqueducts are bridge like stone structures that brought water from the hills into Roman cities. They improved many things, such as the arch and the dome. Literature,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roman times improved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by many factors. Roman's architects helped by building bridges, and archways that are still used today, in many capital and religious buildings. 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 was a major factor in influencing western civilization today because of the aqueducts, bridges, harbors, and roads that were built.
How the Roman city affected Roman's living?
The city of Rome was founded in 753 B.C. By 275 B.C., it controlled most of the Italian Peninsula. At its peak, in the A.D. 100's, the Roman Empire covered about half of Europe, much of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north coast of Africa. Roman society was generally stable and ordered, with a clear legal system and understood ways of doing things; writings from Roman times indicate this.
How the Roman city affected our daily life?
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Roman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city, which provide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our everyday lives cultural of this ancient Roman City; such as family life is one of these aspects. Fathers arranged marriages for their children. Girls were often married when they were only 13, and boys were not much older.
簡述有關1470~1480年世界歷史
簡述有關1470~1480年世界歷史
1470 馬六甲王子穆罕默德Muhammad割據馬來半島中部之彭亨Pahang,建立彭亨政權。斯滕.斯圖爾一世Sten Sture I任瑞典攝政。自此斯圖爾Sture家族長期任瑞典攝政,瑞典形同獨立。
1470.10.2 沃爾維克伯爵理查德二世與蘭卡斯特家族和解,聯合進攻倫敦,驅逐國王愛德華四世。前國王亨利六世復位,復辟蘭卡斯特王朝。次年4月11日愛德華四世重返倫敦,推翻亨利六世,蘭卡斯特王朝亡。
約1470 茨瓦納Tswana人開始在今博茨瓦納Botswana建立土著政權。
1471.3 大越滅占婆,其北部被併歸大越,南部則被分為三個藩屬國。占婆國王槃羅.茶全Panlo Tutsuan逃奔山中,企圖復辟,旋為大越所俘。
1471.5.27 波蘭王子弗拉迪斯拉夫Wladyslaw繼任波希米亞國王(稱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建立波希米亞(雅蓋隆王朝)。1490年7月15日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兼稱匈牙利國王(稱烏拉茲洛二世Ulaszlo II),重建 匈牙利(雅蓋隆王朝)。至此立陶宛的約蓋拉家族(在波蘭稱雅蓋羅家族;在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稱雅蓋隆家族)統治立陶宛、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四國,成為東北歐之強大王朝。
1472 莫斯科公爵伊凡三世娶前[東]羅馬公主佐伊.佩利奧洛格斯Zoe Paleologus。伊凡三世以此自稱繼承[東]羅馬帝統,並稱莫斯科為第三個羅馬。
約1472 馬林權臣穆罕默德一世Muhammad I推翻馬林,自立為國王,建立瓦塔西政權。
1474 在錫蘭島中部之康提興起烏達拉塔Udarata王國。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世組成君士坦茨聯盟,對抗[西]勃艮第。
1474.12 伊沙貝一世Isabel I及其夫費爾南多五世Fernando V同時繼為卡斯提-萊昂國王。
1475 馬來半島伊斯蘭教傳教團首領謝里夫.穆罕默德.卡本斯旺Sharif Muhammad Kabungsuan在菲律賓南部之棉蘭老Mindanao島建立馬京達努Maguindanao王國。
1477.1.5 法蘭西擊敗[西]勃艮第,併吞[西]勃艮第本土和[東]勃艮第。同年馬利
Marie繼為[西]勃艮第公爵,僅統治尼德蘭地區(俗稱「勃艮第遺產」)。馬利與奧地利儲君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結婚,共治尼德蘭地區。1482年3月27日馬利死後,尼德蘭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
1479 巴圖蒙克(達延汗)任蒙古國王,在位期間一度統一蒙古各部。
1479.1.19 卡斯提-萊昂國王費爾南多五世兼任阿拉岡-卡塔羅尼亞國王(稱費爾南多二世Fernando II)。至是卡斯提-萊昂與阿拉岡-卡塔羅尼亞遂形成君合國,部分史家以是年為西班牙王國建國之年。
1480 金帳聯合立陶宛進攻莫斯科,立陶宛背約。莫斯科聯合克里米亞擊敗金帳。莫斯科遂最終擺脫金帳之控制。
約1480 阿坎Akan人首領阿格延.科科波Agyen Kokobo在加納南部建立特韋科-赫曼Twifo-Heman王國。此後阿坎人在幾內亞灣地區建立多個政權。
昌加Changa人首領昌加米爾一世Changamire I反叛莫諾莫塔帕,在今津巴布韋建立羅茲韋Rozwi王國。
1470 馬六甲王子穆罕默德Muhammad割據馬來半島中部之彭亨Pahang,建立彭亨政權。斯滕.斯圖爾一世Sten Sture I任瑞典攝政。自此斯圖爾Sture家族長期任瑞典攝政,瑞典形同獨立。
1470.10.2 沃爾維克伯爵理查德二世與蘭卡斯特家族和解,聯合進攻倫敦,驅逐國王愛德華四世。前國王亨利六世復位,復辟蘭卡斯特王朝。次年4月11日愛德華四世重返倫敦,推翻亨利六世,蘭卡斯特王朝亡。
約1470 茨瓦納Tswana人開始在今博茨瓦納Botswana建立土著政權。
1471.3 大越滅占婆,其北部被併歸大越,南部則被分為三個藩屬國。占婆國王槃羅.茶全Panlo Tutsuan逃奔山中,企圖復辟,旋為大越所俘。
1471.5.27 波蘭王子弗拉迪斯拉夫Wladyslaw繼任波希米亞國王(稱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II),建立波希米亞(雅蓋隆王朝)。1490年7月15日弗拉迪斯拉夫二世兼稱匈牙利國王(稱烏拉茲洛二世Ulaszlo II),重建 匈牙利(雅蓋隆王朝)。至此立陶宛的約蓋拉家族(在波蘭稱雅蓋羅家族;在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稱雅蓋隆家族)統治立陶宛、波蘭、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四國,成為東北歐之強大王朝。
1472 莫斯科公爵伊凡三世娶前[東]羅馬公主佐伊.佩利奧洛格斯Zoe Paleologus。伊凡三世以此自稱繼承[東]羅馬帝統,並稱莫斯科為第三個羅馬。
約1472 馬林權臣穆罕默德一世Muhammad I推翻馬林,自立為國王,建立瓦塔西政權。
1474 在錫蘭島中部之康提興起烏達拉塔Udarata王國。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世組成君士坦茨聯盟,對抗[西]勃艮第。
1474.12 伊沙貝一世Isabel I及其夫費爾南多五世Fernando V同時繼為卡斯提-萊昂國王。
1475 馬來半島伊斯蘭教傳教團首領謝里夫.穆罕默德.卡本斯旺Sharif Muhammad Kabungsuan在菲律賓南部之棉蘭老Mindanao島建立馬京達努Maguindanao王國。
1477.1.5 法蘭西擊敗[西]勃艮第,併吞[西]勃艮第本土和[東]勃艮第。同年馬利
Marie繼為[西]勃艮第公爵,僅統治尼德蘭地區(俗稱「勃艮第遺產」)。馬利與奧地利儲君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結婚,共治尼德蘭地區。1482年3月27日馬利死後,尼德蘭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
1479 巴圖蒙克(達延汗)任蒙古國王,在位期間一度統一蒙古各部。
1479.1.19 卡斯提-萊昂國王費爾南多五世兼任阿拉岡-卡塔羅尼亞國王(稱費爾南多二世Fernando II)。至是卡斯提-萊昂與阿拉岡-卡塔羅尼亞遂形成君合國,部分史家以是年為西班牙王國建國之年。
1480 金帳聯合立陶宛進攻莫斯科,立陶宛背約。莫斯科聯合克里米亞擊敗金帳。莫斯科遂最終擺脫金帳之控制。
約1480 阿坎Akan人首領阿格延.科科波Agyen Kokobo在加納南部建立特韋科-赫曼Twifo-Heman王國。此後阿坎人在幾內亞灣地區建立多個政權。
昌加Changa人首領昌加米爾一世Changamire I反叛莫諾莫塔帕,在今津巴布韋建立羅茲韋Rozwi王國。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關於巴黎和會在inter-world period 能否成功維持和平
Upon your request, the content of this book is related to your topic.
Book Name :PEACEMAKERS 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Editor :MARGARET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JOHN MURRAY GENERAL PUBLISHING DIVISION (MAR 2003)
Total no. of pages : 592 pages,
Supplement: 16 illustrations+maps,
Book specification : 198 x 129 mm.
Language : British edition
Category: Politics
Brief :
The story of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when for six extraordinary months the city was at the centre of world government as the peacemakers wound up bankrupt empires and created new countries. This book brings to life the personalities, ideals and prejudices of the settlement brokers.
Book Name :PEACEMAKERS 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Editor :MARGARET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JOHN MURRAY GENERAL PUBLISHING DIVISION (MAR 2003)
Total no. of pages : 592 pages,
Supplement: 16 illustrations+maps,
Book specification : 198 x 129 mm.
Language : British edition
Category: Politics
Brief :
The story of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when for six extraordinary months the city was at the centre of world government as the peacemakers wound up bankrupt empires and created new countries. This book brings to life the personalities, ideals and prejudices of the settlement brokers.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My Motto
My motto is “Play hard, study hard, and work hard.” I do as much as I can every day. I don’t waste any time. God only gives us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He wants us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He wants us to enjoy it. We should enjoy life while we are still young. Don’t miss any opportunities. Don’t pass up any good chances. Life is short. Life is sweet. Life is precious.
Go for broke. Live for the moment. I live my life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 Live it up. Try new things.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may never come. I don’t care if I live a long or short life. To me, qua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ntity. I want to live each day as my last.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present.
Go for broke. Live for the moment. I live my life like there is no tomorrow. Live it up. Try new things.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may never come. I don’t care if I live a long or short life. To me, quali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quantity. I want to live each day as my last.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Today is a present.
草草隨筆!
我的格言就是“遊戲時遊戲,讀書時讀書,工作時工作。” 每天我會盡力把它做好。我也不會虛度歲月。主帶給我們的時間是有盡頭,祂期望我們能夠將它善用。祂需要我們享受生命,尤其於年青時,更應盡情享受。絕不應任意放棄和錯過任何享受它的機會。全因生命是短暫、甜蜜和寶貴的。
彷彿這刻生命一片迷網,像沒有明天。但我會積極站起來,不理會明天是否存在。尋找新嘗試或生活方式,【令自己變得愉快、令生命變得精彩】,儘管明天永不來臨。所以我不管生命的時限,重點是在於它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我甚至希望每一天都是盡頭;明天祇是期盼,如沒有明天,今天就成最寶貴的禮物。
我的格言就是“遊戲時遊戲,讀書時讀書,工作時工作。” 每天我會盡力把它做好。我也不會虛度歲月。主帶給我們的時間是有盡頭,祂期望我們能夠將它善用。祂需要我們享受生命,尤其於年青時,更應盡情享受。絕不應任意放棄和錯過任何享受它的機會。全因生命是短暫、甜蜜和寶貴的。
彷彿這刻生命一片迷網,像沒有明天。但我會積極站起來,不理會明天是否存在。尋找新嘗試或生活方式,【令自己變得愉快、令生命變得精彩】,儘管明天永不來臨。所以我不管生命的時限,重點是在於它的質量而不是數量。我甚至希望每一天都是盡頭;明天祇是期盼,如沒有明天,今天就成最寶貴的禮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