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德國二戰後被分區佔領

二次大戰結束後,使德國沒有中央政府。有的只 是地方官員,在東部甚至連地方官員也沒有,因為他們在不斷推進的蘇聯紅軍到達之前就已逃走了。為了佔領德國,同盟國將它分為四個佔領區:東區(蘇佔區)、 西北區(英佔區)、南區(美佔區)及與法國接壤的、較小的西南區(法佔區)。柏林也同樣被劃為四個區,為確保政策的一致性,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就設在這座 城市裏。當佔領國面對管理德國的具體問題時,它們發現各自的目標和政策根本不同。蘇聯人要求巨額賠款,還想進行一場將他們的佔領區轉變為另一個“人民民主國家”的社會革命——如果可能,他們還希望這場革命能將整個德國轉變為另一個“人民民主國家”。
為 此,他們贊成建立一個能促進其最終的共產化、實行中央集權制的德國。同蘇聯人一樣,法國人也決意要索取大筆賠款,但他們願意建立一個鬆散的聯邦,他們認 為,鬆散的聯邦對法國安全的威脅較小。英國人和美國人同法國人一樣贊成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但他們在經濟問題上反對法國人和蘇聯人。

1944 年9月,羅斯福和邱吉爾接受了條件苛刻的“摩根索計劃”,該計劃是由美國財政部長小亨利•摩根索提出的,其目的是要把德國改變成一個工業結構大為縮小的田 園式國家。儘管這一目標在當時很誘人,但最終還是被放棄了,因為這一目標無法實現,除非讓大多數德國人挨餓。當美國和英國發現必須將大量的糧食運入其人口 稠密的佔領區時,經濟上的現實問題變得更加明顯。同時,大批德國難民已從東德和日爾曼少數民族在那裏生活了數世紀之久的中東歐各地區源源不斷地湧入這些佔 領區。為了供養人數已劇增的全體居民,倫敦和華盛頓認識到必須擴大而不是壓縮德國的工業生產。蘇聯人的反應自然是對此表示懷疑和不滿。圍繞賠償問題的爭論 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先 前,在1945年7月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已一致同意蘇聯應從德國得到100億美元的賠款,主要的辦法就是提取德國的國外資產,拆除蘇聯佔 領區內的工業設備和西方佔領區內不為當地經濟所需要的工業設備。蘇聯人立即著手拆除東德的工廠,將工廠設備運回本國,同時還拿走了德國工廠當時的產品;後 一種做法是違背波茨坦協定的,這也是蘇聯人不願讓他人檢查東德經濟的原因。

作 為報復,美國人和英國人於1946年5月停止將他們佔領區內的賠款交給蘇聯,並一再提高所允許的德國工業的水準。1946年12月,英國人和美國人又採取 了下一個行動,將他們的佔領區合併成一個經濟“雙佔區”。到1947年初時,對德國實行的四國管理已經失敗。為了解決衝突,四巨頭會議於1947年3月在 莫斯科舉行。美國人和英國人堅決主張對德國實行經濟統一,法國人和蘇聯人則表示反對。經過6周徒勞無益的爭論之後,會議宣佈休會。會議的失敗連同此時宣佈 的“杜魯門主義”一起被有些人認為是冷戰開始的標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