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於1936-39 年間德軍在外交的侵略行動乃速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主因,以下為德軍之行動時間表:
1936.1.15
西班牙各左翼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共同反對右翼勢力。同年2月19日人民陣線上台執政。7月18日右翼軍人佛朗哥Franco起事反對第二共和國政府,西班
牙內戰爆發,7月23日成立西班牙(
法西斯政府)。其後德意志、意大利出兵支持右派,蘇聯及歐洲各國反法西斯勢力則組成國際縱隊,支持左派。9月9日各國簽訂國際協定,規定各國不得干涉西班
牙內戰。
1936.3.7 德意志派軍重新佔領萊因蘭。
1936.10.25 德意志與意大利訂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同年11月25日德意志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公約》。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公約。至此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 。
1938.3.12 德意志策動奧地利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首領賽斯-英夸特Arthur Seyss-Inquart奪權。次日德意志併吞奧地利。
1938.9.12
德意志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給予蘇台德蘭Sudetenland以自治權,引發九月危機。10月29日不列顛、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舉行慕尼黑會議,不列顛
和法蘭西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30日四國訂立《慕尼黑協定》。10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蘭割予德意志,2日將特申割予波蘭。
1938.10.7
德意志策動斯洛伐克地區建立自治政府。同月11日又策動盧西尼亞Ruthenia地區建立自治政府。28日盧西尼亞改稱喀爾巴阡-烏克蘭
Carpathian-Ukraine。11月2日德意志和意大利主持第一次維也納仲裁,規定將喀爾巴阡-烏克蘭南部劃歸匈牙利。1939.3.14
德意志促使喀爾巴阡-烏克蘭脫離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喀爾巴阡-烏克蘭政權。同月15日德意志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割為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
Bohemia and Moravia保護領和斯洛伐克政權兩部分,史稱布拉格事件。16日匈牙利併吞喀爾巴阡-烏克蘭。
1939.3.22 不列顛與法蘭西結成互助軍事同盟,反對軸心國侵略,重新形成盟國陣營。
1939.3.23 德意志併吞立陶宛轄下之克萊佩達(即默麥爾)。
1939.5.22 德意志與意大利簽訂《德意友好同盟條約》,史稱《鋼鐵公約》。
1939.8.23 德意志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劃分在東北歐之勢力範圍。
1939.9.1
德意志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併吞但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同月3日不列顛和法蘭西對德意志宣而不戰,史稱「奇怪的戰爭」。17日蘇聯亦入侵波蘭,佔領
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29日德意志和蘇聯瓜分波蘭領土。30日波蘭亡,部分政府成員流亡海外,其後在不列顛組織流亡政府。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