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日本天皇的地位

現代日本不會再現這種天皇下令"切腹"的情况。 這種孝忠主君和衛國精神可追朔於,日本古代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 。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而"切腹"只是其中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樓主所言甚是,雖然古代日本道文化(神道教) 是起源於氏族社會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古代日本人以為日本是天下唯一的神國,國民是神民,太陽神是祖神。天皇是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孫,是現世神 ,皇統即“萬世一系”的神統。儘管歷史上的神權崇拜從朝廷到民間分有許多派別,但以天皇為中心偶像是神道文化的主要特徵。日本人對神、天皇和國家這“三位一體”的崇拜已積澱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民主和憲政的理性也不能矯正它。但以日本天皇之地位於日本歷史上也經曾受過嚴重的衝激,甚至是失去其在宗教上的影響力。
於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穀底的 ,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

明治維新 直至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佈“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 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者還極力推崇神道教,目的是推崇和宣揚天皇精神和尊崇天皇的國體思想,為其推行軍事侵略政策服務。 

回應前文提及,以下就是另一種  "切腹"以外,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效忠天皇的軍國主義教育,在當時的日本貫徹得甚為徹底,對日本民眾思想意識影響至深,以致令其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堅信“聖戰”之偉大的廣大鄉下純真的青年就是在這種教育下,懷著“為天皇而奉獻生命”的“男兒壯志”走向戰場的。在日俄戰爭中有不少日本士兵為效忠天皇,而進行“肉彈進攻 ”。在二戰末期, 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進攻等都是為天皇而獻身的典型事例 。日本在投降前甚至提出“一億總玉碎、保衛國體和效忠天皇。有不少軍官、士兵和群眾都為效忠天皇而玉碎。 


人間宣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授意,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 》(又譯為“非神宣言”),宣佈日本堅持和平主義,並強調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禦神”、日本民族優越於其他民族等虛構觀念,從而否定了天皇的神格, 宣稱自己是人,天皇的地位從國家元首變成國家象徵   從這時起,日本人才從神道的思想控制中解放出來,解除了對於天皇的神話迷信。因此虔誠的宗教徒.甘願為教或天皇的影響力已經沒有。


現代日本天皇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隨著日本宣告戰敗後,昭和天皇裕仁對內外發佈“天皇人間宣言”,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神聖地位,至此天皇可謂與平民無異,但天皇於國內之地位仍然崇高,只是國民已清醒於神道迷信之思想,但仍受國民所擁戴。 因此如天皇殺了人,也同樣是違法與平民無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