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不會再現這種天皇下令"切腹"的情况。 這種孝忠主君和衛國精神可追朔於,日本古代武士道的訣竅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 。這種思想也是對傳統儒家“士道”的一種反動。儒家的“士道”講究君臣之義,有“君臣義合”、“父子天合”的人倫觀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而"切腹"只是其中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樓主所言甚是,雖然古代日本道文化(神道教) 是起源於氏族社會的自然崇拜和祖宗崇拜。古代日本人以為日本是天下唯一的神國,國民是神民,太陽神是祖神。天皇是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嫡系子孫,是現世神 ,皇統即“萬世一系”的神統。儘管歷史上的神權崇拜從朝廷到民間分有許多派別,但以天皇為中心偶像是神道文化的主要特徵。日本人對神、天皇和國家這“三位一體”的崇拜已積澱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民主和憲政的理性也不能矯正它。但以日本天皇之地位於日本歷史上也經曾受過嚴重的衝激,甚至是失去其在宗教上的影響力。
於中世紀日本(12世紀末~1868年) 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穀底的 ,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
明治維新 直至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佈“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 。此時日本軍國主義者還極力推崇神道教,目的是推崇和宣揚天皇精神和尊崇天皇的“國體思想”,為其推行軍事侵略政策服務。
回應前文提及,以下就是另一種 "切腹"以外,表達為主君不怕死的一種形式。效忠天皇的軍國主義教育,在當時的日本貫徹得甚為徹底,對日本民眾思想意識影響至深,以致令其對軍國主義侵略沒有任何懷疑。堅信“聖戰”之偉大的廣大鄉下純真的青年就是在這種教育下,懷著“為天皇而奉獻生命”的“男兒壯志”走向戰場的。在日俄戰爭中有不少日本士兵為效忠天皇,而進行“肉彈進攻 ”。在二戰末期, “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進攻等都是為天皇而獻身的典型事例 。日本在投降前甚至提出“一億總玉碎”、保衛“國體”和效忠天皇。有不少軍官、士兵和群眾都為效忠天皇而“玉碎”。
人間宣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1946年1月1日,根據美國佔領當局授意,裕仁天皇發表《人間宣言 》(又譯為“非神宣言”),宣佈日本堅持和平主義,並強調天皇與國民間的紐帶既非產生於神話和傳統,也非來源於天皇是“現禦神”、日本民族優越於其他民族等虛構觀念,從而否定了天皇的神格, 宣稱自己是人,天皇的地位從“國家元首”變成“國家象徵” 。 從這時起,日本人才從神道的思想控制中解放出來,解除了對於天皇的神話迷信。因此虔誠的宗教徒.甘願為教或天皇的影響力已經沒有。
現代日本天皇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隨著日本宣告戰敗後,昭和天皇裕仁對內外發佈“天皇人間宣言”,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神聖地位,至此天皇可謂與平民無異,但天皇於國內之地位仍然崇高,只是國民已清醒於神道迷信之思想,但仍受國民所擁戴。 因此如天皇殺了人,也同樣是違法與平民無異。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