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諸葛亮為何北伐失敗前,除人為或糧食等因素外;於整事件之背景及其過程與早期諸葛亮的戰略已經有所出入。先
從著名的《隆中對》談起,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時,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給劉備一個清晰的戰略藍圖: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
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
實這個戰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先取荊州,然後取益州,以為根本,東西呼應;第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第三、一
旦天下有變,派一員上將由荊州北上,奪取宛城、洛陽,作為偏師;蜀國主力出於秦川,兩路分進擊滅魏國,興複漢室,其中前兩條應該是第三條的前提和基礎。
對
於上述步驟的執行問題,應該說在荊州失去之前,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但是在荊州被孫權奪取之後,尤其是在彝陵之戰再次敗於東吳之後,這個戰略
基本上失去實施的條件,或者說失去短期內實施的條件。原因很簡單,就蜀國內政而言,正如諸葛亮在彝陵之戰後的五六年寫的出師表所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
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的精銳部隊,甚至是大部分的精壯勞力都在戰爭中被消耗殆盡,根據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很容易推測,蜀國
的國庫必然空虛,經濟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同時一些本來懷有異心者也開始蠢蠢欲動,雖然經過諸葛亮五六年的治理,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無法恢復到荊州丟
失前的局面;就外交而言,孫劉聯盟曾經破裂,雖然經過諸葛亮的努力,得到修復,但是必須承認東吳佔據荊州這個事實。
由此可見,第一步的預
期目標,沒有達到,並且更加難以達到;第二步基本達到,但是要引東吳以為“援”基本上達不到;至於第三步更是失去分路策應的可能,而北伐本身就是第三步的
實施或者說是變
相的實施。而第三步的實施,除去上述的兩個條件之外,還需要滿足兩個小前提,也就是,第一、荊州兵北上;第二、出現所謂“天下有變”的事實,實際上也就是
出現曹魏有變的事實。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小前提已不可能出現,除非東吳大發慈悲,但是基本沒有可能,第二個小前提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因為當時的曹
魏,君主是一代明君曹睿,文臣武將也在西蜀之上,更有諸葛亮都忌憚的司馬仲達。因此,此時北伐根本不符和諸葛亮自己提出的戰略,也就是說北伐無論從局勢,
還是從時機上都不成熟;其次,從國家的實力來講,蜀國在荊州丟失之後,國土幾乎減半,在人才、物質等方面的供給上也基本減半,只有益州一隅之地;而曹魏則
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當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基本都在曹魏境內,無論是人才、物質還是其他方面都遠遠超過西蜀,並且君臣同心,勵精圖治;
以上是對整體事件分析,其實從諸葛亮前五次北伐的效果來看,繼續北伐也很難成功,除非真的是“天下有變”。
當然每次北伐失敗必定有其致命的原因,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任非其人,以馬謖先鋒,導致馬謖為張郃所敗,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
建興六年冬天,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受到曹真的抵抗,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而返,不過,在退兵的時候殺死追擊的曹魏將領王雙;
建興七年,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魏將郭淮率眾準備攻擊陳式,諸葛亮親自率兵迎戰郭淮,郭淮退走,於是趁機奪取武都、陰平兩郡;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然採用木牛運送糧食,但是還是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被迫退兵,本次的戰果是射殺曹魏大將張郃;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兵出斜穀,以流馬運送糧食,佔據五丈原,與司馬仲達在渭南對峙,並且吸取前面幾次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而被迫退兵的經驗,分兵屯田以資軍用。可是,諸葛亮卻於該年不幸病逝。
五次北伐,一次因為用人失當,兩次因為糧食供應不濟,一次則是小勝則退,當然最後一次是因為諸葛亮的不幸去世,迫使西蜀不得不退兵。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