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諸葛亮為什麼會北伐失敗

探討諸葛亮為何北伐失敗前,除人為或糧食等因素外;於整事件之背景及其過程與早期諸葛亮的戰略已經有所出入。先 從著名的《隆中對》談起,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時,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給劉備一個清晰的戰略藍圖: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 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 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 實這個戰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先取荊州,然後取益州,以為根本,東西呼應;第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第三、一 旦天下有變,派一員上將由荊州北上,奪取宛城、洛陽,作為偏師;蜀國主力出於秦川,兩路分進擊滅魏國,興複漢室,其中前兩條應該是第三條的前提和基礎。


對 於上述步驟的執行問題,應該說在荊州失去之前,一切進展的都很順利,但是在荊州被孫權奪取之後,尤其是在彝陵之戰再次敗於東吳之後,這個戰略 基本上失去實施的條件,或者說失去短期內實施的條件。原因很簡單,就蜀國內政而言,正如諸葛亮在彝陵之戰後的五六年寫的出師表所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 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國的精銳部隊,甚至是大部分的精壯勞力都在戰爭中被消耗殆盡,根據戰爭與經濟的關係,很容易推測,蜀國 的國庫必然空虛,經濟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同時一些本來懷有異心者也開始蠢蠢欲動,雖然經過諸葛亮五六年的治理,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無法恢復到荊州丟 失前的局面;就外交而言,孫劉聯盟曾經破裂,雖然經過諸葛亮的努力,得到修復,但是必須承認東吳佔據荊州這個事實。

由此可見,第一步的預 期目標,沒有達到,並且更加難以達到;第二步基本達到,但是要引東吳以為“援”基本上達不到;至於第三步更是失去分路策應的可能,而北伐本身就是第三步的 實施或者說是變 相的實施。而第三步的實施,除去上述的兩個條件之外,還需要滿足兩個小前提,也就是,第一、荊州兵北上;第二、出現所謂“天下有變”的事實,實際上也就是 出現曹魏有變的事實。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個小前提已不可能出現,除非東吳大發慈悲,但是基本沒有可能,第二個小前提的情況也沒有出現,因為當時的曹 魏,君主是一代明君曹睿,文臣武將也在西蜀之上,更有諸葛亮都忌憚的司馬仲達。因此,此時北伐根本不符和諸葛亮自己提出的戰略,也就是說北伐無論從局勢, 還是從時機上都不成熟;其次,從國家的實力來講,蜀國在荊州丟失之後,國土幾乎減半,在人才、物質等方面的供給上也基本減半,只有益州一隅之地;而曹魏則 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當時經濟、文化與政治中心,基本都在曹魏境內,無論是人才、物質還是其他方面都遠遠超過西蜀,並且君臣同心,勵精圖治;


以上是對整體事件分析,其實從諸葛亮前五次北伐的效果來看,繼續北伐也很難成功,除非真的是“天下有變”。


當然每次北伐
失敗必定有其致命的原因,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任非其人,以馬謖先鋒,導致馬謖為張郃所敗,迫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
建興六年冬天,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受到曹真的抵抗,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而返,不過,在退兵的時候殺死追擊的曹魏將領王雙;
建興七年,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魏將郭淮率眾準備攻擊陳式,諸葛亮親自率兵迎戰郭淮,郭淮退走,於是趁機奪取武都、陰平兩郡;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雖然採用木牛運送糧食,但是還是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被迫退兵,本次的戰果是射殺曹魏大將張郃;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兵出斜穀,以流馬運送糧食,佔據五丈原,與司馬仲達在渭南對峙,並且吸取前面幾次因為糧食供應不上而被迫退兵的經驗,分兵屯田以資軍用。可是,諸葛亮卻於該年不幸病逝。
五次北伐,一次因為用人失當,兩次因為糧食供應不濟,一次則是小勝則退,當然最後一次是因為諸葛亮的不幸去世,迫使西蜀不得不退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