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

引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產生的影響,在 戰史研究的領域中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話題,而且資料也比較缺乏;但並不因此而減低其價值和趣味,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經驗中,可以發掘出不少有關大戰略的教訓, 這些教訓也深值得後人去記取和反省。由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扮演著多變和綠葉的角色,但歷史的劇情裏往往這種角色是必須存在的!

內容回 到正題,當初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確是出自至誠,其原因有兩點:(1) 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發動侵略戰爭,到1936年才結束;在1936年又參加西班牙內戰,到1939年初始結束,接著在同 年4月間又侵佔阿爾巴尼亞。連年用兵,損失頗大,所以確實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機不斷發生而和平又未絕望的情況之下,他的應變特長始有發 揮的機會。例如在1938年慕尼克會議時,墨索里尼談笑風生,雍容揖讓,顯得比誰都更出風頭,好像是由他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如果戰爭發生,則意大利由於 實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中立國角色因此,當希特拉在1939年8月決定發動戰爭時,墨索里尼的反應是失望和憤怒兼而有之。他與他的女婿(外長)齊亞諾商量之後,決定坦白對希特勒說明意大利尚未完成準備,不能採取軍事行動,對德國的支援只能限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墨 索里尼這樣的表示,希特拉是一點都不驚訝,他對意大利只作了三點要求:(1)義大利的報紙和廣播儘量支持德國;(2)盡可能虛張聲勢以牽制英法兵力; (3)提供德國工業和農業所需要的人力。所以還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意大利雖然是德國的同盟國,但暫時並未投入戰爭。這對意大利而言,是一種明智的 決定,既然自知準備不足,自然不應冒險。一面準備,一面觀望,等到有利時機來到時,再作進一步的決定,實在是不僅安全而且有利。

形勢分析對 於德國而言,也無任何不利甚至更為有利。戰前德國有一個軍事上分析“假使戰爭爆發,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這樣它也許可以牽制敵方10個師,假使它投入對 方,則德國只要用5個師就可以將其擊敗,但假如加入德國方面作戰,則德國反而要用20個師去保護它。”此項預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 則對德國的貢獻將比參戰遠較巨大。巴爾幹和地中海都可平靜無事,於是德國也就可以專心去進行其決定性的作戰。

意大利參戰但 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堅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終於還是向法國宣戰。因為眼看著德軍勢如破竹,勝利即將來臨,墨索里尼感覺到此時如再不參 戰,就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儘管法國表示願意讓出某些殖民地,但仍遭其拒絕。但直到10天之後,意大利部隊才慢吞吞地開始向法國的南疆發動攻擊,接 著又很輕鬆地為法國微弱守軍所擊退。到此時德法之間已經簽訂了休戰協定,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法蘭西戰役結束之後,希特拉開始考慮下一個步驟:眼前的問題是英國,而遠端的問題則為俄國。他先向英國發出招降的訊息,結果遭到拒絕,於是也就不能不進攻英國。等到“不列顛之戰”失敗,“海獅”計畫胎死腹中之後,用直接手段擊敗英國的希望遂完全落空。(這些作戰的經過與本文的主題並無多大關係,所以從略。) 因此希特拉嚴禁墨索里尼在巴爾幹方面再作任何擴張企圖,這當然使後者深感不快。
這 兩位獨裁者雖然一向宣稱他們合作無間,但事實上,他們很少見面和會談,而兩國參謀本部之間也無聯合戰略計畫,兩國政府之間更無共同外交政策。他們表面上是 互相標榜、彼此捧場,實際上則鉤心鬥角、彼此猜忌。希特拉的一切行動事先都不告訴墨索里尼,等到事後才向他作一個禮貌上的“報備”,因為他認為意大利最不 能保密。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的一帆風順是又羡慕又妒忌,而對於希特拉的態度日益專橫則更是憤怒和痛恨。
1940年10月4日,他們兩人在布裏勒隘路會晤,希特勒對三天內德國即將開入羅馬尼亞的決定完全保密。事後,墨索里尼非常憤慨,因為僅在幾星期以前,希特拉還曾嚴令禁止意大利在巴爾幹採取任何行動。墨索里尼决定不理會他的禁止,準備入侵希臘。
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畫完全破壞,這對於鋼鐵同盟真是莫大的諷刺。希特拉對此毫無辦法,因為事先不通知同盟國就採取行動本是他首創的惡例。墨索里尼的輕舉妄動已經鑄成大錯。
但更壞的卻是意大利的部隊無能,他們很快就被敵人擊敗,不僅破壞了軸心國家百戰百勝的形象,更留下一個爛攤子,使希特拉不得不替他收拾殘局,這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另 一方面,英國人卻獲得了一個暫時翻本的機會。意大利發動攻擊一星期後,一支象徵性的英軍已在希臘登陸,其海軍也突襲塔蘭托港,炸毀了意大利5艘軍艦。此種 戲劇化的成功加上希臘的英勇抵抗遂使聲勢為之一振。於是本來那些想加入軸心組織的國家都暫時觀望或索取高價(例如西班牙)。由於意大利招架不住,英國空軍 又已在希臘建立基地(可以達到羅馬尼亞的油田),所以希特拉決定使用德軍去趕走英軍並征服希臘。一方面是收回軸心組織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潛在的威脅。

總結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雖不光榮,但並非不重要。意大利對於德國可謂毫無貢獻,反而言之,卻真是幫倒忙,扯後腿。它破壞了德 國戰略的完整性,使其受到不必要的牽制和擾亂。而且德國也因此損失了寶貴的時間,並對資源作了不必要的消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意大利對於西方同盟國卻真 有若干間接的貢獻:(1)破壞了希特拉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2)使英國在慘敗之後獲得振作士氣的機會;(3)北非戰役使聯軍有了用武之地,並為未 來勝利奠定基礎。
如果意大利不輕舉妄動而把它在非洲所消耗的兵力用來支援德國在東線的作戰,則對於德國將可作相當重大的貢獻,甚至能左右戰局亦未可知。從非洲的經驗看來, 意大利部隊完全獨立作戰時真是不堪一擊,但在德國將領統一指揮之下,並且夾在德國部隊之間使用,則仍能擔負若干次要的任務,這樣也就可以騰出德國的精兵來做其他的工作。

在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意大利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關鍵呢?它是主角還是綠葉配角,這要視乎從甚歷角度去評價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