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拉乘時崛起,而奪得政權。
同是實行一黨專政,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黨,他掌權後查禁了其他政黨和工會,議會成為橡皮圖章,意大利從此成為一黨獨裁的政體,一切政府政策都由墨索里尼決定。與墨索里尼一樣,希特拉取得德國政權後,便陸續取締其他工會及政黨,又大肆清除異己,以鞏固其地位。當總統興登堡逝世後,希特拉更集總統及總理於一身,他還是海陸軍總司令,成為名符其實的獨裁者,奉納粹黨為唯一合法的政黨,要求人民絕對服從元首。
其次,兩人都鎮壓一切反對者。墨索里尼成立秘密警察來消除反對派,所有反對者不是被殺就是被捕。其時的社會黨領袖馬諦奧狄,曾批評墨索里尼在選舉中使用暴力,隨後便遭綁架及殺害,墨索里尼對反對者的鎮壓手段從中可見一斑。而希特拉亦曾利用「德國國會縱火案」和「長刀之夜」去清除共產黨人及納粹黨黨內可能存在的敵對份子,從而鞏固自己的獨裁地位。
此外,墨索里尼和希特拉均控制國家的經濟發展。其中墨索里尼企圖把意大利變為企業組合國家,便於意大利成立二十二個企業組合,由政府來組建和監督。為解決意大利的經濟問題,他更發動一連串「戰役」如「小麥戰役」、「生育戰役」等,以期盡快復興經濟。至於希特拉也有相關的改善經濟措施,他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擴充軍備和發展新工業,既提供了就業機會,亦反映出希特拉操控著德國家的經濟生產。
再者,兩人為鞏固權力,更著重控制資訊及思想。兩人均設立嚴格的報章審查制度,只允許報章刊載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文章,藉以宣揚法西斯及納粹思想。而且兩人更下令改寫教科書,向青少年灌輸極端民族主義。又成立秘密警察來監察人民的生活。此外,希特拉更成立青年團,規定年滿十四歲的青年必須參加,藉此控制青少年的思想。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異之處:
希特拉及墨索里尼的內政雖大致相同,但外交上亦有很多相異之處。首先是希特拉提倡種族主義,而墨索里尼則沒有。納粹黨其中一個思想是堅信雅里安人是最優越的民族,而猶太人是最低劣的。希特拉尤其憎恨猶太人,由是實行了反猶太主義,迫害、滅絕猶太人。
兩人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墨索里尼曾與天主教達成協議,而希特拉則不推崇宗教信仰。一九二九年墨索里尼與天主教教廷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承認意大利,並獲得梵蒂岡的統治權作為回報,結束了意大利政府與教廷多年以來僵持的關係,令墨索里尼的聲望得以提高。
而最主要是,希特拉大部份極具侵略性及瘋狂的外交政策,都是與墨索里尼有所不同的。
希特拉破壞了國際間的和平穩定,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首先,希特拉的外交目標是廢除《凡爾賽和約》,他先退出國際聯盟,更於一九三五年重整軍備,繼而將萊茵河區重新軍事化,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這樣使德國與列強的關係漸趨緊張,戰爭再度爆發的機會因而出現了。
此外,希特拉又提出「泛日耳曼主義」,聲稱要統一所有日耳曼人。他逐步吞併日耳曼人居住的領土,他首先吞併奧地利,及後又佔領捷克的蘇台德區。希特拉藉口要統一日耳曼人而進行侵略,英、法等基於兩地皆是德語人居住的地方,並未加以阻止,此舉無疑助長希特拉的野心,進一步促進其侵略行動。
再者,希特拉為取得額外的生存空間,於是奉行擴張政策,這更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希特拉取得奧地利及蘇台德區後,並未滿足,進一步吞併整個捷克,表明了希特拉的野心並不止於日耳曼人居住的土地。一九三九年,希特拉與史太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他便入侵波蘭。至此,希特拉的瘋狂侵略行動終於令英、法向其宣戰,因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