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拉乘時崛起,而奪得政權。

同是實行一黨專政,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黨,他掌權後查禁了其他政黨和工會,議會成為橡皮圖章,意大利從此成為一黨獨裁的政體,一切政府政策都由墨索里尼決定。與墨索里尼一樣,希特拉取得德國政權後,便陸續取締其他工會及政黨,又大肆清除異己,以鞏固其地位。當總統興登堡逝世後,希特拉更集總統及總理於一身,他還是海陸軍總司令,成為名符其實的獨裁者,奉納粹黨為唯一合法的政黨,要求人民絕對服從元首。

其次,兩人都鎮壓一切反對者。墨索里尼成立秘密警察來消除反對派,所有反對者不是被殺就是被捕。其時的社會黨領袖馬諦奧狄,曾批評墨索里尼在選舉中使用暴力,隨後便遭綁架及殺害,墨索里尼對反對者的鎮壓手段從中可見一斑。而希特拉亦曾利用「德國國會縱火案」和「長刀之夜」去清除共產黨人及納粹黨黨內可能存在的敵對份子,從而鞏固自己的獨裁地位。

此外,墨索里尼和希特拉均控制國家的經濟發展。其中墨索里尼企圖把意大利變為企業組合國家,便於意大利成立二十二個企業組合,由政府來組建和監督。為解決意大利的經濟問題,他更發動一連串「戰役」如「小麥戰役」、「生育戰役」等,以期盡快復興經濟。至於希特拉也有相關的改善經濟措施,他進行大規模的公共建設、擴充軍備和發展新工業,既提供了就業機會,亦反映出希特拉操控著德國家的經濟生產。

再者,兩人為鞏固權力,更著重控制資訊及思想。兩人均設立嚴格的報章審查制度,只允許報章刊載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文章,藉以宣揚法西斯及納粹思想。而且兩人更下令改寫教科書,向青少年灌輸極端民族主義。又成立秘密警察來監察人民的生活。此外,希特拉更成立青年團,規定年滿十四歲的青年必須參加,藉此控制青少年的思想。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異之處: 


希特拉及墨索里尼的內政雖大致相同,但外交上亦有很多相異之處。首先是希特拉提倡種族主義,而墨索里尼則沒有。納粹黨其中一個思想是堅信雅里安人是最優越的民族,而猶太人是最低劣的。希特拉尤其憎恨猶太人,由是實行了反猶太主義,迫害、滅絕猶太人。

兩人另一個不同之處是墨索里尼曾與天主教達成協議,而希特拉則不推崇宗教信仰。一九二九年墨索里尼與天主教教廷簽訂《拉特蘭條約》,教皇承認意大利,並獲得梵蒂岡的統治權作為回報,結束了意大利政府與教廷多年以來僵持的關係,令墨索里尼的聲望得以提高。

而最主要是,希特拉大部份極具侵略性及瘋狂的外交政策,都是與墨索里尼有所不同的。
希特拉破壞了國際間的和平穩定,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首先,希特拉的外交目標是廢除《凡爾賽和約》,他先退出國際聯盟,更於一九三五年重整軍備,繼而將萊茵河區重新軍事化,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這樣使德國與列強的關係漸趨緊張,戰爭再度爆發的機會因而出現了。

此外,希特拉又提出「泛日耳曼主義」,聲稱要統一所有日耳曼人。他逐步吞併日耳曼人居住的領土,他首先吞併奧地利,及後又佔領捷克的蘇台德區。希特拉藉口要統一日耳曼人而進行侵略,英、法等基於兩地皆是德語人居住的地方,並未加以阻止,此舉無疑助長希特拉的野心,進一步促進其侵略行動。

再者,希特拉為取得額外的生存空間,於是奉行擴張政策,這更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原因。希特拉取得奧地利及蘇台德區後,並未滿足,進一步吞併整個捷克,表明了希特拉的野心並不止於日耳曼人居住的土地。一九三九年,希特拉與史太林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他便入侵波蘭。至此,希特拉的瘋狂侵略行動終於令英、法向其宣戰,因而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