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柏拉圖(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使唯心論哲學體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早期生平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據說他的名字源於他的寬額頭,他的真實姓名卻漸漸被人淡忘了。柏拉圖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青年時期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並接觸到當時的各種思潮。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
蘇格拉底之死
老師的死亡給柏拉圖以沉重的打擊,他同自己的老師一樣,反對民主政治,認為一個人應該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農民只管種田,手工業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參與國家大事。蘇格拉底的死更加加深了他對平民政體的成見。他說,我們做一雙鞋子還要找一個手藝好的人,生了病還要清一位良醫,而治理國家這樣一件大事競交給隨便什麼人,這豈不是荒唐? 老師死後,柏拉圖不想在雅典生活下去。28歲至40歲,他都在海外漫遊,先後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等地,他邊考察、邊宣傳他的政治主張。西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城,想說服統治者建立一個由哲學家管理的理想國,但目的沒有達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賣為奴隸,他的朋友花了許多錢才把他贖回來。
開辦哲學研究機構
柏拉圖到雅典後,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教學,一邊著作,他的學園門口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免進”。從中可知,沒有幾何學的知識是不能登上柏拉圖的哲學殿堂的。這個學園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哲學研究機構,開設四門課程:數學、天文、音樂、哲學。柏拉圖要求學生不能生活在現實世界裏,而要生活在頭腦所形成的觀念世界裏。他形象地說:“劃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觀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留存下來。”柏拉圖深知學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學園裏按照他的政治哲學培養了各方面的從政人士。他的學園又被形象地稱為“政治訓練班”。
具代表性著作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國》是其中的代表作。
柏拉圖的理念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體系的核心。他認為物質世界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觀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們可以以美為例來理解柏拉圖所指的感覺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認識三者的關系。柏拉圖認為:世間有許多類的事物,當你判斷它是否為美時,心中必然已有了一個美的原型,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來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個絕對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無法與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過是對後者的一種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萬,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卻只有一個。他的理念論是客觀唯心的,根本的錯誤在於抹煞了客觀世界而把假想當成了真實。
烏托邦理念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他認為,國家就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就是縮小了的國家。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應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統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衛國者;三是有節制之德的供養者。前兩 個等級擁有權力但不可擁有私產,第三等級有私產但不可有權力。他認為這三個等級就如同人體中的上中下三個部分,協調一致而無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謀其事,在上者治國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亂,就達到了正義,就猶如在一首完美的樂曲中達到了高度和諧。
對後世之影響
其實,柏拉圖心中至善的城邦,不過是空想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的國家縱然還不能真實存在,但它卻是唯一真實的國家,現存各類國家都應向它看齊,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應爭取相似。這就是柏拉圖對他的理想國家所持的態度。
柏拉圖在文藝、美學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論主張。他的“對話”妙趣橫生、想像豐富,依此他完全有資格被列入古代文學大師之列。然而,他卻起勁地貶低和非難文學家及詩人,他認為,一切文藝家的作品,歸根結底是模仿別人的仿製品。 柏拉圖死後,他所創業的學園由門徒主持,代代相傳,繼續存在了數世紀之久。但學園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仍是灌徹這位開山鼻祖柏拉圖的理念。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