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對清代统治者而言,清初實行的高壓和懷柔政策是否治國良策??試抒己見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明反抗,為鞏固政權,遂採「以漢制漢」政策,重用尚可喜、耿仲明、吳三桂等漢人,以懷柔手段,去消弭漢人反清的士氣和籠略民心。滿清統治者為了籠絡漢族土,消磨士氣,便採此策使士人樂為清所用。清初諸帝鑒於元代速亡之教訓,為求長治久安,遂用懷柔政策以維繫政權。
(二)清初施行高壓政策的目的:
清廷有鑒江南地區的反清勢力越演越熾,遂不惜採用高壓政策,以軍事鎮壓手段,恫嚇及殺戮反清之士民,藉此樹立滿清統治之權威。滿清以異族入主,統治高度文化的漢族,且以少數統治大多數之漢族,實非容易,為樹立其威勢及保持清人優越地位,遂施行高壓政策。清朝為了摧殘漢人民族氣節和摧毀漢族知識份子之反清心志,遂以恫嚇及恐佈手段迫使士人惶惶度日,而懈其意志,強迫他們恭順大清統治。
政策施行之內容
《三)三項懷柔政策及例証:入關後,清廷對明宗室的懷柔舉措,分別為明思宗帝后發喪厚葬,並保留明室諸王的爵位,以示敬重。至於士人,清朝復辦科舉,且推崇孔子、程頤、朱熹等儒家學說,更追封孔子後人,又禮賢下士,招攬一些隱逸而有才德之士。其後,下令編修典籍,如《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清室籠略百姓之懷柔措施,分別是禁止八旗佔奪民田,廢除晚明三餉,又減免賦稅,康熙時更明令永不加徵丁稅,以示寬仁。
(四)三項高壓政策及例証:
清朝平定江南後,便迫令漢人薙髮留辮,更限期十日內完成,違者處死,反抗者,更被斬首示眾,有所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為建立清朝威信,乃於征服江南時,有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慘殺等軍事殺戮。之後又派旗兵分駐要邑,實行軍管以收鎮壓之效。清初,凡有漢人在文字上流露不滿清朝統治,清朝皇帝必將作者及其家屬處死或刑徙,株連甚廣,朝野自危,較著名的文字獄有康熙時的「明史獄」、雍正時查嗣庭的「試題獄」、以及乾隆時徐述夔的「詩獄」等。
評論
首先,評論清王朝在下南京以後複下剃發令, 是一種不顧他民族文化習俗的粗暴的民族壓迫政策, 因為剃發與不剃發,完全是一個風俗習慣問題, 漢人希望保留自己原有的衣冠制度, 只要處理得當, 並不妨礙清王朝統治權力的建立, 但是在那個封建專制時代, 誰是勝利者誰就誤認為自己是主宰一切的至尊, 所有一切人都應該無條件服從他的任何統治, 他可以君臨天下任意妄為。滿洲貴族憑藉自己軍事上的勝利, 便強迫漢人在幾天之內改變自己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服飾習慣, 這是一種最野蠻的民族統治方法, 在我國歷史上是很少有的, 以遼、金、元等外族都沒有施行這政策。政策的關鍵--由於滿族是一個耐勞苦而善於學習的民族, 在入關以前就學習了很多漢族的東西, 但比起歷史悠久、高度發展的漢文化來說, 還相差較遠, 而在他依靠武力進入中原地區以後, 卻提出了“以剃頭為一統”的錯誤口號, 要人口多於滿族數十倍的漢人, 一律剃去自己的頭髮, 腦後垂一條辮子, 改穿滿洲的衣服, 企圖以此作為使廣大漢人服從清王朝統治的一種標誌, 從而達到鞏固自己統治的目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文化愚昧和政治野蠻的表現, 所得到的效果適得其反: 其一, 延緩了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時間。清兵從入關到進入北京才二十餘日, 從進入北京後西征打敗李自成轉而南下取南京,前後時僅一年, 但在下南京以後到征服東南、西南統一全國, 卻歷時二十年, 而且戰爭進行得極端殘酷, 對江南地區的經濟破壞也很大。其二, 把滿族置於與漢族對立的地位, 加深了民族隔閡和民族仇恨的情緒,使有清一代的革命多打著反清複明或反滿清的旗號。清王朝雖然吸收了一部分漢人士大夫參與自己的統治, 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知識份子在意識形態領域及文化習俗方面,抵制和反對清朝的統治, 直至滿清亡為止。
總結
所以從清王朝而言, 這是清初決策者的一個重大錯誤, 在這個決策中, 極少數宣導剃發的降清漢官如孫之獬、李若琳、馮銓等人起了特別惡劣的作用, 但其根源則是入關初期滿洲貴族抱有狹隘的民族私利和落後的文化觀念。這說明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內部, 各民族之間經濟與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關係的加強, 經過了若干艱苦的鬥爭, 其發展往往就是這樣曲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