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產生的影響,在
戰史研究的領域中是一個比較冷門的話題,而且資料也比較缺乏;但並不因此而減低其價值和趣味,尤其是在意大利的經驗中,可以發掘出不少有關大戰略的教訓,
這些教訓也深值得後人去記取和反省。由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扮演著多變和綠葉的角色,但歷史的劇情裏往往這種角色是必須存在的!
內容回
到正題,當初墨索里尼希望和平的確是出自至誠,其原因有兩點:(1)
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亞(當時稱阿比西尼亞)發動侵略戰爭,到1936年才結束;在1936年又參加西班牙內戰,到1939年初始結束,接著在同
年4月間又侵佔阿爾巴尼亞。連年用兵,損失頗大,所以確實需要休息。(2)墨索里尼深知只有在危機不斷發生而和平又未絕望的情況之下,他的應變特長始有發
揮的機會。例如在1938年慕尼克會議時,墨索里尼談笑風生,雍容揖讓,顯得比誰都更出風頭,好像是由他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如果戰爭發生,則意大利由於
實力不如人家,也就自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中立國角色因此,當希特拉在1939年8月決定發動戰爭時,墨索里尼的反應是失望和憤怒兼而有之。他與他的女婿(外長)齊亞諾商量之後,決定坦白對希特勒說明意大利尚未完成準備,不能採取軍事行動,對德國的支援只能限於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墨
索里尼這樣的表示,希特拉是一點都不驚訝,他對意大利只作了三點要求:(1)義大利的報紙和廣播儘量支持德國;(2)盡可能虛張聲勢以牽制英法兵力;
(3)提供德國工業和農業所需要的人力。所以還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意大利雖然是德國的同盟國,但暫時並未投入戰爭。這對意大利而言,是一種明智的
決定,既然自知準備不足,自然不應冒險。一面準備,一面觀望,等到有利時機來到時,再作進一步的決定,實在是不僅安全而且有利。
形勢分析對
於德國而言,也無任何不利甚至更為有利。戰前德國有一個軍事上分析“假使戰爭爆發,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這樣它也許可以牽制敵方10個師,假使它投入對
方,則德國只要用5個師就可以將其擊敗,但假如加入德國方面作戰,則德國反而要用20個師去保護它。”此項預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
則對德國的貢獻將比參戰遠較巨大。巴爾幹和地中海都可平靜無事,於是德國也就可以專心去進行其決定性的作戰。
意大利參戰但
很可惜,墨索里尼未能堅持到底,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終於還是向法國宣戰。因為眼看著德軍勢如破竹,勝利即將來臨,墨索里尼感覺到此時如再不參
戰,就會喪失分享勝果的機會,所以儘管法國表示願意讓出某些殖民地,但仍遭其拒絕。但直到10天之後,意大利部隊才慢吞吞地開始向法國的南疆發動攻擊,接
著又很輕鬆地為法國微弱守軍所擊退。到此時德法之間已經簽訂了休戰協定,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法蘭西戰役結束之後,希特拉開始考慮下一個步驟:眼前的問題是英國,而遠端的問題則為俄國。他先向英國發出招降的訊息,結果遭到拒絕,於是也就不能不進攻英國。等到“不列顛之戰”失敗,“海獅”計畫胎死腹中之後,用直接手段擊敗英國的希望遂完全落空。(這些作戰的經過與本文的主題並無多大關係,所以從略。) 因此希特拉嚴禁墨索里尼在巴爾幹方面再作任何擴張企圖,這當然使後者深感不快。
這
兩位獨裁者雖然一向宣稱他們合作無間,但事實上,他們很少見面和會談,而兩國參謀本部之間也無聯合戰略計畫,兩國政府之間更無共同外交政策。他們表面上是
互相標榜、彼此捧場,實際上則鉤心鬥角、彼此猜忌。希特拉的一切行動事先都不告訴墨索里尼,等到事後才向他作一個禮貌上的“報備”,因為他認為意大利最不
能保密。另一方面,墨索里尼對希特勒的一帆風順是又羡慕又妒忌,而對於希特拉的態度日益專橫則更是憤怒和痛恨。
1940年10月4日,他們兩人在布裏勒隘路會晤,希特勒對三天內德國即將開入羅馬尼亞的決定完全保密。事後,墨索里尼非常憤慨,因為僅在幾星期以前,希特拉還曾嚴令禁止意大利在巴爾幹採取任何行動。墨索里尼决定不理會他的禁止,準備入侵希臘。
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畫完全破壞,這對於鋼鐵同盟真是莫大的諷刺。希特拉對此毫無辦法,因為事先不通知同盟國就採取行動本是他首創的惡例。墨索里尼的輕舉妄動已經鑄成大錯。
但更壞的卻是意大利的部隊無能,他們很快就被敵人擊敗,不僅破壞了軸心國家百戰百勝的形象,更留下一個爛攤子,使希特拉不得不替他收拾殘局,這正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另
一方面,英國人卻獲得了一個暫時翻本的機會。意大利發動攻擊一星期後,一支象徵性的英軍已在希臘登陸,其海軍也突襲塔蘭托港,炸毀了意大利5艘軍艦。此種
戲劇化的成功加上希臘的英勇抵抗遂使聲勢為之一振。於是本來那些想加入軸心組織的國家都暫時觀望或索取高價(例如西班牙)。由於意大利招架不住,英國空軍
又已在希臘建立基地(可以達到羅馬尼亞的油田),所以希特拉決定使用德軍去趕走英軍並征服希臘。一方面是收回軸心組織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消除潛在的威脅。
總結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經驗雖不光榮,但並非不重要。意大利對於德國可謂毫無貢獻,反而言之,卻真是幫倒忙,扯後腿。它破壞了德
國戰略的完整性,使其受到不必要的牽制和擾亂。而且德國也因此損失了寶貴的時間,並對資源作了不必要的消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意大利對於西方同盟國卻真
有若干間接的貢獻:(1)破壞了希特拉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2)使英國在慘敗之後獲得振作士氣的機會;(3)北非戰役使聯軍有了用武之地,並為未
來勝利奠定基礎。
如果意大利不輕舉妄動而把它在非洲所消耗的兵力用來支援德國在東線的作戰,則對於德國將可作相當重大的貢獻,甚至能左右戰局亦未可知。從非洲的經驗看來,
意大利部隊完全獨立作戰時真是不堪一擊,但在德國將領統一指揮之下,並且夾在德國部隊之間使用,則仍能擔負若干次要的任務,這樣也就可以騰出德國的精兵來做其他的工作。
在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裏,意大利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關鍵呢?它是主角還是綠葉配角,這要視乎從甚歷角度去評價啊!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濃厚歷史興趣,能使人生觀、處事態度都有了方向。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判斷事非黑白的人,當中必有你想所尋的寶藏。每人都知道歷史是人創造出來,但不是每人都用心去尋找它對我們真正的幫助和背後的意思呢!其實也很困難,但凡歷史上的名人(無論是功或過),總是多面體的,祇有把時間距離拉開,我們才可能看得更真,看得更準。簡單而言,現今很多歷史學者對於某些歷史人物或事物的評價曾經相差十年或更長時間已經完全不同或改觀。常言道:「一枚硬幣兩面看....一邊是肖像,另一邊是文字--如果今天肖像裏是萬惡魔頭〝希特拉〞,那麼另一邊的文字數十年後可能已經改寫!」 這就是歷史的奧妙而它可令每個人的觀點都可不同而有所得著! 因此希望能籍這些文章,給予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一些生命上的啟示................
熱門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應負什麼責任 引言 如今,大多數歷史學家仍議論紛紛,各持己見。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之起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 弗蘭茲﹒斐迪南大公被刺後的緊張的數星期中開始起了直 接作用。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 上午9時正,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
-
希特拉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Hitler)與墨索里尼(Mussolini)相同之處: 當時意、德兩國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和平方案中受辱。但當時意大利的議會政府及德國的威瑪共和國均無力對此作出反抗,加上戰後經濟蕭條和社會動盪,兩國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墨索里尼和希特...
-
甘地生平事蹟的感想 前言 提起印度,許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這個人剃著光頭,上身赤裸,皮膚黧黑,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架木制紡紗機,他一有空就紡起紗來。他走到哪里,都會引起一陣陣激動的歡呼,會有一群信徒自願跟隨著他。他就是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國大党領袖莫漢達斯‧卡爾姆昌...
-
本人認為無論清初統治者 ,所採取的措施是懷柔及高壓而對象不管是什麼階層的漢人, 整體評論都是失敗的,更不行可稱《治國良策》,因政策內容,很多直接和間接地使漢人的尊嚴及文化蒙羞! 政策施行之原因 / 動機 (一)清初對漢人推行懷柔政策的動機: 清初入關,清廷面對民變和南...
-
四大發明是關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一種論說,是指古代中國的四種發明,一般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總觀而中國的四大發明即影響了兩方人對此說法最早由英國漢學家李約瑟提出並為後來許多中國的歷史學家所繼承, 普遍認為這四種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
-
引言 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 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
-
引言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也許算是一個最不為人所重視的國家,它雖然在名義上與德日兩國同為軸心的成員,但在戰爭中不僅始終屈居配角的地位而且一切表現也 最為差勁。儘管如此,意大利對於戰爭的發展又非毫無影響,甚至還可以說曾經產生若干重大的作用。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扮演的角...
-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前言 革命的根源中,法國革命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較美國革命或美國革命顯得突出得多。它 比那些較早的大變動引起更多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並影響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區。法國革命不僅標志著資產階級的勝利,而且標志著以往一向蟄伏著的民眾的充分覺醒。雖然...
-
事 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
-
極權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兩次大戰間的國際形勢 定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有別於全能主義(totalism),更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專制主義(despotism)、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相去甚遠,就...
2012年10月17日 星期三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希羅多德<歷史>的波希戰爭中的埃及
希羅多德的《歷史》雖然以希波戰爭為主題〔戰爭內容從簡,因非回答重點〕, 他先要目的是不僅只涉及古希臘人方寸之地的歷史,而是他那個時代希臘人所知道的世界範圍的歷史,除希臘本土之外,還讓它涉及到西亞、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等許多地區作全面陳述; 因此他不僅將埃及寫進書內,還為讀者展示了古代世界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風貌和地區的民族生活圖景。其次是全書結構並非一般記載戰爭歴史書籍,它儼然如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如從第1卷到第5卷的第27節為前半部,泛論波斯帝國的擴張過程、以及小亞細亞、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西徐亞等地的情況;運用戰爭為中心點,混合了希羅多德從史詩、官府檔案文獻、石刻碑銘和當時多種著作中,獲取了很多資料,更多的是利用他親身遊歷和實地調查採訪所獲得的大量資料。 記述了當時各地的地區的地理環境、民族分佈、經濟生活、政治制度、歷史往事、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名勝古跡等。 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曾感慨地指出:“希羅多德把歷史提到更高的和更值得尊重的階段; 他決定寫關於不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敍述中把許許多多 的、各種各樣的故事, 歐羅巴和亞細亞的都結合在一起 。《歷史》是西方史學上的第一座豐碑,為西方歷史編纂學“開闢了一個新時代”。
西周第二次分封
引言西周第二次分封的實質意義,除了封建宏觀性之最大目的;利用藉土地的重新分配,以求中與地方由上而下的統屬關係之建立,以謀整個政權的長久安穩以外;確有向東方拓展勢力的意義。實
際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交通網。故周代
封建可說是當時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向外擴展的一種立國規模。
第二次封建內容 武王克殷後二年死,嗣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蔡二叔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鼓勵武庚聯合諸侯國淹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大亂平定。周公把東方的封建秩序,重新調整。
鑑 於第一次分封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商各族在原有地方有深厚背景,社會,經濟力量根深蒂固。周公乃以分割遷移,武裝移民的方針(對商的策略是把商團結一致的貴族 力量分割,隨而把他們遷離原有的地方,使其失去原有憑藉;而對周人介入商版圖,使周力量進佔商地及採取武裝移民之法),再次分封諸侯。此次分封包括以下步驟:鑑於對東方鞭長莫及,但宗廟在西方,故周公乃以豐鎬為宗周,而在東方洛邑建東都,又稱「成周」,作為控制東方的中心,並把大批的「殷頑民」遷到洛邑,使其離開原地,無所作為。把殷地及殷遺民封給武王弟康叔,國號衛,殷人管治的河北根據地才歸周人統治。當時助商叛有兩個主要盟國:奄、蒲姑(均在山東),周公在奄地建魯國,封長子伯禽於此,以武力統治「商奄之民」「殷民六族」。將蒲國舊地建齊國,封最大功臣呂望子(呂伋)於此。周人勢力始愈殷而東達海濱。此外封成王弟唐叔於晉。此為溝通周人自黃河北岸直通殷墟。為表示周人無意滅殷族,兼用懷柔政策對之,封殷王族之賢者微子啟(紂庶兄)於宋,並以一批新封的姬姓封國環繞它,例如蔡、滕、息、蔣等國。
封建與周勢力擴展之關係周 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 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此 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 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總結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周 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 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 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第二次封建內容 武王克殷後二年死,嗣子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攝政,管蔡二叔不滿,散佈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鼓勵武庚聯合諸侯國淹和淮水下游的外族淮夷叛周室。周公東征三年,才把大亂平定。周公把東方的封建秩序,重新調整。
鑑 於第一次分封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商各族在原有地方有深厚背景,社會,經濟力量根深蒂固。周公乃以分割遷移,武裝移民的方針(對商的策略是把商團結一致的貴族 力量分割,隨而把他們遷離原有的地方,使其失去原有憑藉;而對周人介入商版圖,使周力量進佔商地及採取武裝移民之法),再次分封諸侯。此次分封包括以下步驟:鑑於對東方鞭長莫及,但宗廟在西方,故周公乃以豐鎬為宗周,而在東方洛邑建東都,又稱「成周」,作為控制東方的中心,並把大批的「殷頑民」遷到洛邑,使其離開原地,無所作為。把殷地及殷遺民封給武王弟康叔,國號衛,殷人管治的河北根據地才歸周人統治。當時助商叛有兩個主要盟國:奄、蒲姑(均在山東),周公在奄地建魯國,封長子伯禽於此,以武力統治「商奄之民」「殷民六族」。將蒲國舊地建齊國,封最大功臣呂望子(呂伋)於此。周人勢力始愈殷而東達海濱。此外封成王弟唐叔於晉。此為溝通周人自黃河北岸直通殷墟。為表示周人無意滅殷族,兼用懷柔政策對之,封殷王族之賢者微子啟(紂庶兄)於宋,並以一批新封的姬姓封國環繞它,例如蔡、滕、息、蔣等國。
封建與周勢力擴展之關係周 之第一次封建,因力量有限,其勢力大體祇能以豐鎬為中心伸展至洛邑以南,殷人在殷商之勢力未能徹底消滅,故分封之國包括齊、魯燕等,大部分集中於今黃河南 岸洛陽附近的地區,在殷人勢力中心的黃河北岸,祇有零。且周的首都鏑京偏於西,故中央統治力量難達東方。但無疑此乃封已為周向外之擴展奠下基礎。至周公行第二次封建,大大加強了周人統治力量,使之伸展至每一各落,例如齊魯兩國之建立,使人勢力超趨殷而東達海濱;封國星羅棋布,一方面互相牽制,一方面從事滲透與擴展,開闢新領土。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更在洛邑建東都,至此周的封建大業大體完成。周人以鎬京為起點,從東北、東南展張兩臂,監視殷、宋,勢力直伸東方之海濱。鎬京與洛邑遙相呼應,一切反周之力量再不能興起。此 後歷成王、康王之世,不斷的把兄弟子姪、姻親,功臣分封於外建立新國。這些新國大抵是取舊有諸侯而代之或開闢未墾之土地。而每一個封國之建立,便是周人的 一次向外移殖和勢力的一次擴張。周的兩次封建,使周的勢力由謂水上游,逐漸向東方發展,終及整個黃河流域,統制整個中原,成為共主。
總結周室實行封建,分封同姓及功臣到各要地,又利用各地原來的氏族部落建立國家。自此從新建立中央與地方關係,權力由上而下,周天子正式成為天下共主,周朝的國力遂藉封建得以加強擴展,故封建制度實是適應時勢而有效的統治制度,令周能享國祚八百年之久。周 以前所謂「中國」,大致不出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這些區域中,更有很多文化低落的部族雜居。而實施封建後,不僅將原始小邦獨立之現象,各自為 政之局面,結成一個關係較為緊密及秩序井然之國家。同時由於分封範圍擴大,使周朝領土比商朝擴張得多,使華夏民族的勢力不斷向東方擴展。從政治意義論,周 初的封建,含有定天下於一尊的意義,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下開中國大一統的先河。周行封建,廣封諸侯,將同一的精神及組織分佈於各地,而各國亦因其環境而得以自由發展,使中國文化更壯觀燦爛。而且中國高度的文化因封建關係傳到遠方各地,朝覲和巡狩結果,使許多異質的文化,醇化於高度文化中,更形成一種大民族的意識。天子分封諸侯,雖然有屏藩王室,開闢疆土之效,但容易造成諸侯割據,互相攻伐的局面。封建日久,天子與諸侯的血緣及姻親關係,日益疏遠。強弱之勢形成後,諸侯不再尊王,諸侯互相攻伐,所以到了東周時期候,遂出現了春秋爭霸、戰國爭雄之局。
海外研究中國近世史的學者
作品/文章:不應誇大9·11對中國的影響
作者:胡利奧·裏奧斯(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
作品/文章: 西班牙和中國曾共同引領第一次全球化
作品/文章: 西班牙和中國曾共同引領第一次全球化
作者:路易士蒙特斯(西班牙副總理顧問)
作品/文章:中國60年成就值得讚頌
作者:英國前首相 - 托尼·布雷爾
作品/文章: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具有活力?
作品/文章:新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具有活力?
作者:裴宜理 - 現任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和燕京學社社長
作品/文章:中國軟實力在亞洲不如美國
作者:布魯塞爾 - 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古斯塔夫•蓋哈茲
作品/文章:世界將迎接一個怎樣的中國
作者:1.湯瑪斯·巴內特 Thomas P.M. Barnett (曾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2.戰略研究員,現任EnterraSolutions公司高級總裁)
3.孔哲文 Eric Hagt (美國《中國安全》季刊主編)
4.哈裏·哈丁 Harry Harding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著名中國問題專家)
5.約瑟夫·奈 Joseph S Nye, Jr. (現任哈佛大學傑出服務教授、阿曼蘇丹國際關係講座教授)
6.相藍欣 Xiang Lanxin (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史與國際政治教授)
7.季北慈 Bates Gill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所長)
8.沈大偉 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室主任、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中國安全問題專家、中國政策專案主管)
9.李侃如 Kenneth Lieberthal (美國密西根大學威廉·大衛森研究所工商管理教授、亞瑟·F.瑟諾政治學教授)
10.羅伯特·羅斯 Robert S. Ross (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武王分封
若論武王分封,認為他乃秉承前代相關制度,及當時殷商勢力乃威脅周室的地位等原因;才實行分封,此舉則認為他是明智的。
雖 然其後出現「三監之亂」,這顯示出封建制度出現了漏洞,未能與諸侯間互相緊密聯繫,以致殷頑民有機可乘。又因平王東遷,以弒父之嫌,不為正義所歸附,而周 室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蕩然無存,王命不行,諸侯不聽命於中央,甚至公然挑戰周室。違背王命,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國所不齒。繼周室東遷後,政令亦 驟然解體,因時勢所趨,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但回顧歷史,周初時期實行分封制度使同姓宗室或異姓功臣為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令他們各有職份,社會上有尊卑之分,以封建的秩序,達致上層凝聚。另外, 宗法制度又與封建制互相緊扣,並與井田制度相輔相成,大部份分封的諸侯均與周室有血緣關係,故此,周室先後兩次推行封建制度,均以屏藩王室及削弱殷商勢力 為主要目的,那時的分封制能實收屏藩之利。
再有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重行分封,對症下藥,實行武裝墾殖與軍事佔領,周室的版圖亦因以拓 展,擴大了周室的影響力。利用封建制度只是周人之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要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擴大與充實。由於此時的權力系統 得以平衡,成帝又得賢才周公輔助,加上諸侯歸心周室,履行義務,故此天下普遍安穩,天子權力穩固。封建制度的推行,於當時更曾一度成為佳話。 上述等等成果,也是歸功於最初武王實行分封所致。因實有助鞏固周朝統治之作用,使周朝能享有八百多年之國祚,有助民族之融和,其意義深遠。
雖 然其後出現「三監之亂」,這顯示出封建制度出現了漏洞,未能與諸侯間互相緊密聯繫,以致殷頑民有機可乘。又因平王東遷,以弒父之嫌,不為正義所歸附,而周 室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蕩然無存,王命不行,諸侯不聽命於中央,甚至公然挑戰周室。違背王命,形成一非正義之集團,為東方諸國所不齒。繼周室東遷後,政令亦 驟然解體,因時勢所趨,此下遂成春秋之霸局。
但回顧歷史,周初時期實行分封制度使同姓宗室或異姓功臣為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令他們各有職份,社會上有尊卑之分,以封建的秩序,達致上層凝聚。另外, 宗法制度又與封建制互相緊扣,並與井田制度相輔相成,大部份分封的諸侯均與周室有血緣關係,故此,周室先後兩次推行封建制度,均以屏藩王室及削弱殷商勢力 為主要目的,那時的分封制能實收屏藩之利。
再有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重行分封,對症下藥,實行武裝墾殖與軍事佔領,周室的版圖亦因以拓 展,擴大了周室的影響力。利用封建制度只是周人之一種建國工作,不斷向東方各要點武裝移民,武裝墾殖,而周代的國家亦不斷擴大與充實。由於此時的權力系統 得以平衡,成帝又得賢才周公輔助,加上諸侯歸心周室,履行義務,故此天下普遍安穩,天子權力穩固。封建制度的推行,於當時更曾一度成為佳話。 上述等等成果,也是歸功於最初武王實行分封所致。因實有助鞏固周朝統治之作用,使周朝能享有八百多年之國祚,有助民族之融和,其意義深遠。
周室武裝移民和軍事佔領
事實上,西周的封建,乃是一種武裝移民與軍事佔領。西周本是一個農耕部族,根據他祇在豐鎬渭河流域一帶,故得殷後,如何有效地將勢力伸展到殷舊地及東方是一
重要問題。故周實行分封把近親功臣一批批分送往東方,擇定交通及軍事要衝,圈地在其相互間,並完成了一個包括黃河乃至淮水、長江北岸的廣大交通網。故周代封建可說是當時軍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斷地向外擴展的一種立國規模。
1869年~1884年 俄羅斯發生的事件
1869 :俄羅斯開始侵略裡海東岸的土庫曼人。1881年1月俄羅斯征服土庫曼人。
1887.5 :俄羅斯乘中國新疆發生政治動亂出兵佔領伊犁。至1881年正月清政府始收回伊犁。
1873.6.6 :德意志、奧地利、俄羅斯結成第一次三皇聯盟。此後歐洲各大國相互結成軍事聯盟,形成同盟體系。惟不列顛繼續奉行孤立政策,史稱「光輝孤立」。
1873.12 :俄羅斯與希瓦簽訂《俄羅斯-希瓦條約》,希瓦成為俄羅斯之保護領。
1875.5.7 :日本與俄羅斯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確定庫頁島(日本稱樺太Karafuto島,俄羅斯稱薩哈林Sakhalin島)屬俄羅斯,千島群島屬日本。
1877.4.24 :俄羅斯支持奧斯曼境內之斯拉夫人起事,與奧斯曼爆發第八次俄土戰爭。1878年3月3日兩國簽訂 《聖.斯提芬諾San Stefano條約》,俄羅斯在巴爾幹獲得重大利益,為列強所不滿。同年6月13日各國舉行柏林會議,討論近東問題,迫使俄羅斯放棄《聖.斯提芬諾條 約》,並重新安排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之政治形勢。7月13日各國重訂《柏林條約》,規定奧斯曼割高加索部分地區予俄羅斯,並承認蒙特尼格羅、塞爾維亞、羅 馬尼亞之獨立。保加利亞被分為三部分:其本部獲得自治權;東魯梅利亞Eastern Rumelia 和馬其頓仍屬奧斯曼;羅馬尼亞取得多布羅查Dobruja,但須割比薩拉比亞予俄羅斯;奧地利佔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不列顛則取得塞浦路斯島。第一次 三皇聯盟瓦解。
1881.6.18 :德意志、奧地利、俄羅斯結成第二次三皇聯盟。
1887.5 :俄羅斯乘中國新疆發生政治動亂出兵佔領伊犁。至1881年正月清政府始收回伊犁。
1873.6.6 :德意志、奧地利、俄羅斯結成第一次三皇聯盟。此後歐洲各大國相互結成軍事聯盟,形成同盟體系。惟不列顛繼續奉行孤立政策,史稱「光輝孤立」。
1873.12 :俄羅斯與希瓦簽訂《俄羅斯-希瓦條約》,希瓦成為俄羅斯之保護領。
1875.5.7 :日本與俄羅斯簽訂《樺太、千島交換條約》,確定庫頁島(日本稱樺太Karafuto島,俄羅斯稱薩哈林Sakhalin島)屬俄羅斯,千島群島屬日本。
1877.4.24 :俄羅斯支持奧斯曼境內之斯拉夫人起事,與奧斯曼爆發第八次俄土戰爭。1878年3月3日兩國簽訂 《聖.斯提芬諾San Stefano條約》,俄羅斯在巴爾幹獲得重大利益,為列強所不滿。同年6月13日各國舉行柏林會議,討論近東問題,迫使俄羅斯放棄《聖.斯提芬諾條 約》,並重新安排巴爾幹半島和奧斯曼之政治形勢。7月13日各國重訂《柏林條約》,規定奧斯曼割高加索部分地區予俄羅斯,並承認蒙特尼格羅、塞爾維亞、羅 馬尼亞之獨立。保加利亞被分為三部分:其本部獲得自治權;東魯梅利亞Eastern Rumelia 和馬其頓仍屬奧斯曼;羅馬尼亞取得多布羅查Dobruja,但須割比薩拉比亞予俄羅斯;奧地利佔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不列顛則取得塞浦路斯島。第一次 三皇聯盟瓦解。
1881.6.18 :德意志、奧地利、俄羅斯結成第二次三皇聯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