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有人說:「隋的建設是造成隋速亡的主要原因」.你同意這句話嗎?試據史實加以評論.

同意隋的建設是造成隋速亡主要原因
繁重的勞役徵發 

  導致人民反抗的直接原因是漫無限止的勞役徵發。煬帝營建東京、修長城、開運河,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濫用了民力;至於純為個人享樂而徵發的勞役,只能給人民帶來災難。
  從煬帝即位開始,幾乎每年都有重役。仁壽四年十一月,他發丁男數十萬,在今山西、河南境內夾黃河兩岸掘了兩道長塹。大業元年三月營建東京,月役丁二百萬(次年正月告成,歷時十個月)。同時煬帝徵發河南、淮北丁男前後百餘萬開鑿通濟渠,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不到半年便完成了這兩項工程。這一年還在江南採伐木材,建築東京和其他各地宮殿;為了巡遊江都而在江南造作龍舟和數以萬計的各色大小船隻。八月巡遊江都,徵發挽船士數萬人。粗略估計,從仁壽四年十月到大業元年十月的一年間,被徵發的丁男不少於四百萬。大業二年統計的戶數為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就是說,平均每兩戶徵發一丁,而且徵發地域集中在河南至淮南之間,這一地區被徵發的丁男所占的比例當然更高。營建東京的兩百萬丁,由於苦役,死亡率殆半,其他勞役的死亡率大概也差不多。可見這一年徵發丁男的比例和死亡率都是高得驚人的。此外,該年被誅戮和流配的所謂楊諒叛黨還有幾十萬人。
  隨後是大規模地修築長城,開鑿永濟渠。早在開皇六年和七年,文帝曾兩次修建長城,一次徵發丁男十一萬(一作十五萬),另一次徵發十萬餘,都是按制度二旬而罷。大業三年煬帝到榆林,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雖仍按制度二旬而罷,但死者過半。次年正月,徵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丁男不足,以婦人供役。七月,煬帝北巡五原(今內蒙古五原南),又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此外,大業三年,還徵發河北十余郡丁男鑿太行山,開一條通往並州的馳道,雖沒有具體的徵發數字,但徵發範圍達十餘郡,人數當不會少。從大業三年五月到四年七月一年多的時間內,所發丁男以至婦女,大約在三百萬人次左右,徵發地區包括今內蒙古、山西和河北,當時這些地區的戶數,大致為三百五十萬左右,可見徵發比例也非常高。
  煬帝在十四年統治期間,幾乎沒有一年不出去巡遊。他曾三巡江都,三到涿郡,兩至榆林,一遊河右,還有長安與洛陽間的頻繁往還。伴隨著巡遊,到處建築宮殿;每次出巡,宮人、侍衛和各色隨從人員多達十萬人,沿路供需都由所經地方承辦。這筆費用最後都落在人民的頭上。
  這些勞役徵發超出了人民所能承擔的限度。大業六年就已有人民起義發生。次年,煬帝發動對高麗的戰爭,更大規模地徵發兵役和勞役,終於點燃隋末農民起義的燎原大火。煬帝即位後,要求高元入朝未成,便決心大舉東征。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就是要為東征作交通運輸準備。同時,煬帝命令山東(今河北、山東地區)廣置軍府,充實軍馬,整備武器。運輸之役更是繁重:七年二月,煬帝命令在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嚴急,死者達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輛,裝載衣甲帳幕,由兵士自己牽挽,送往高陽;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和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到涿郡,船舶連接達千餘裏。運輸兵民交錯往還,晝夜不絕,死的就拋在路旁,臭穢滿路。又發民夫自辦車牛運糧械到瀘河(今遼寧錦州)、懷遠(今遼寧遼陽西北)兩鎮,車牛都一去不返。又發鹿車(即獨輪車)夫六十餘萬,每兩人推米三石,路途遙遠,三石米還不夠路上吃的,車夫到鎮無米可交,只好逃亡。大業八年,隋軍雲集涿郡,共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分左右各十二軍,運輸人員加倍。
隋末農民大起義 
  煬帝三次東征,給人民造成一場非常嚴重的災禍。大業八年雲集涿郡的兵士和民夫大致為三百五十萬人,如果再加上造船之類的就地征役、或逃或死的兵民,數字就更大了。以後連年東征,都是在全國徵發,人數也不會少。除了勞役以外,軍需的徵發也非常嚴重,常規租調已預支數年。河北、山東是籌備東征的基地,兵役、力役最為嚴重。大業七年,這一地區遭到特大水災,次年又發生旱災,人民走投無路,起義的戰鼓首先就在這裏敲響。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大業七年鄒平縣民王薄於長白山(在今山東鄒平南)起義,自稱知世郎,作《毋向遼東浪死歌》號召反抗。從此直到隋亡,見於史籍的武裝反隋力量北至今山西、河北北部,南達嶺南,東至山東、江浙、福建沿海,西達河西走廊,大大小小數以百計,其中在今河北、山東、河南的約占半數,起義時間也較早。這些起義隊伍經過激烈的搏鬥,分並離合,最後大致形成三大起義力量:一是威震全國、據有河南的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二是雄踞河北的竇建德領導的夏軍;三是自淮南轉移到江南由杜伏威領導的吳軍。
  這樣擾動全國,弄得盛強的隋王朝黃河之北則千里無煙,江淮之間則鞠為茂草,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受到無邊的苦難。最後,王世充擊敗李密後,聲勢很大,遂於次年四月,廢皇泰主,稱帝,國號鄭,改元開明。到此,三個象徵性的隋政權殘餘全部滅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