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1年1月1日 星期六

中日戰爭 (1937-45年)沒有盟軍的幫助,中國還能成功抗日呢?


觀點/立場雖然在下也是中國人,但從理性分析當時各方形勢,認為中日戰爭沒有盟軍的幫助,中國跟本不能成功抗日。
論述經過
自1937 年日本以七七事變開始全面入侵中國,展開八年的抗戰。雖然最後中國抗戰成功,但在下不認為單憑中國的戰略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各種侵華策略,現從日本的勢力範圍、日本的戰略、「以華制華」幾方面從正反面分析如下:
首先,在日本的勢力範圍方面,清末的東北已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故此在侵華時日本先輕而易舉地侵佔東北。而在第一階段,中國雖然先後取得平型關及台兒莊兩次大捷,但日本依然侵佔了華東、華北、華中及黃河流域一帶等地方。可見即使國軍使用持久游擊戰此戰略,中國的地方仍然失守,日本在勢力上仍然佔上風。因此,國軍的持久游擊戰略根本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的侵略。
另外,在日本的戰略方面,第一階段中,雖然日本的速
戰速決戰略破產。甚至部份學者認為,中國因看穿了日本, 則決定採取「持久戰略」 –「以空間換取時間, 積小成為大勝」 , 國軍在敵前進行消耗戰, 於初期先放棄東部沿江、沿海的平原和重鎮, 後轉入西部有高山的地帶, 與敵相持, 以消耗日本軍力及資源, 再待機反攻。
但第二階段開始,日本實行「航空進攻作戰」,對重慶、昆明等城市進行狂攻猛炸,目標是攻擊中國的戰略及政治中樞。試問即使中國國軍的持久游擊戰戰略能消耗敵軍實力、殲滅日軍,但能避過日本的航空轟炸嗎?因此在下認為國軍的戰略根本不能有效地抵抗日本在航空上的攻擊。

再者,在「以華制華」方面,國民政府與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一致抗日。表面上,中國人好像上下一心團結集中地抗日。日本於1940 年3 月扶植汪精衛成立南京偽政府, 及於較早的1932 年建立偽滿洲國,找來溥儀執政, 籍以分化中國,因而出現一羣【漢奸】,籍以削弱國軍的力量。
但另一種觀點,認為當時日軍每攻陷該地, 便搶奪該地資源,以達成「以戰養戰」, 使用中國資源以補充日本的資源短缺。 但中國以巧妙的
「焦土政策」來破壞「以戰讓戰」政策, 即中國人民於日軍攻陷該地前, 該地人民便先把那裡的資源全燒光, 不留給日本享用, 這[ 焦土政策 ] 可使日軍不能得逞以中國資源作補充日軍資源的奸計, 使日軍再度面對缺乏食物等資源的局面, 陷入苦況。事實上,國軍如真確地全面使用[ 焦土政策 ] ,將人民的資源全燒光,即使能應付日軍的「以戰養戰」政策,如繼續實行「以守為攻」政策,也不可能長久地將國家資源滅掉,因此這政策實在值得相榷。
最終,日本因好高鶩遠而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使美國援華, 邀請中國與英、法、蘇組成同盟國, 並任命蔣介石作亞洲戰區的統帥, 使中國得以實行「與列強結盟」此策略, 不用再孤軍作戰, 還能得到多個列強支持, 如美國便派飛虎隊等精英美軍、源源不絕的軍械及空艦、大量資金給中國對付日本, 使國軍戰鬥力大增, 能扭轉形勢, 實行「轉守為攻」政策, 牽制170 萬日軍、於1942 年初進入緬甸, 拯救被困英軍, 阻止日軍進攻印度, 及打通了滇緬公路, 使日軍成為強弩之末, 於1945 年8 月8 日, 蘇聯配合八路軍擊潰關東軍, 使日本最後也要宣佈投降。 中國的「與列強結盟」及 「轉守為攻」政策, 使
中國取得八年抗戰的最後勝利。結論總括而言,中國無論在軍備、武器、戰略等多方面都不敵日本。中國最後取得勝利只不過是因得到國際支援,以致戰鬥力增強能夠有足夠的實力反抗日本而已。所以,從以上幾點可見盟軍的幫助,成為中國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